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单元测试30: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B.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C.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D.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由材料中“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可知A、B、C三项结论正确。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弊端,与赫鲁晓夫无关,故选D项。
答案:D
2.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和尊敬”是因为在面临问题时采取一系列措
施去解决问题,尽管这种措施不一定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答案:B


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
3. 对上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赫鲁晓夫为加大粮食出口,在苏联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为种玉米而进行的大规模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变得寸草不生 ③玉米运动为苏联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④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没有调动农民积极性,因而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等信息可知玉米运动主要是解决农业形势的严峻、解决粮食短缺,其最终结果是失败,且1937年已完成工业化,①③错误,失败原因是忽视客观条件,脱离实际,②是对玉米运动的正确表述,故选C。
答案:C
4.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由材料中“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40%”等信息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B
5.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影响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取得了很大成就,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B.致使经济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C.前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后期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D.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解析:D项不是改革的影响;A、B两项分别表述前期和后期影响;只有C项表述最全面、最准确。
答案:C
6.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都曾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但执政后期又都出现了较严重的个人专权,这是由于(  )
A.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没有触动
B.两人政治声望和威信不断提高
C.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D.两人都有较强的权力欲
解析:出现题干中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体制原因,B、D两项能够起作用,但主要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没有触动,故选A项。C项只适合赫鲁晓夫,不适合勃列日涅夫,排除。
答案:A
7. 二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有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何时(  )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两极格局的确立
C.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D.苏联及东欧共产体制解体时
解析:由“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找不到……其他体系”、“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故选D项。
答案:D
8. 普京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解析:僵化的斯大林体制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答案:C
9. 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接着,俄罗斯带头发表“主权宣言”,许多加盟共和国也发表“主权宣言”,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的法律高于全苏法律。这一现象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苏共已丧失领导地位 B.苏共党内斗争公开化
C.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D.苏联已不复存在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反映的根本问题是民族分离活动。
答案:C
10.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而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
解析:1931年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的苏联工人不会失业;而到了1991年时,苏联解体,经济发展困难。而美国此时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生活水平非常高,故选C项。
答案:C
11.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C.都保持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国情
解析:采用排除法。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且经济改革收效甚微,可排除B、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说明改革道路不适合苏联国情。
答案:A
12.“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有: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资;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越落在他们后面……”这是戈尔巴乔夫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词。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美苏冷战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苏联解体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答案:B
13.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1976~1980年1981~1985年1986~1990年1990年
社会总产值4.23.31.8-2
国民收入4.33.21.0-4
劳动生产率3.33.1-3
A. 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解析:1990年是苏联解体的前夕,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导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答案:B
14.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痛切地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的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八一九”事件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民主化”“私有化”“绝路、死路”等信息可知材料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二、非
15.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曾怀着对当时蒸蒸日上的国家的极大兴趣,到莫斯科旅行。罗曼•罗兰一方面表示“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最好的、灿烂的未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纪德则写道:“对绝大多数劳动者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而对某些享有特权的人说则享受更多的优惠。”
——钱其琛《外交十记》
材料二 罗曼•罗兰则对苏联人的精神状况表示了担忧:“我确信,他们有时甚至过分低估了其他民族的生命力。即使资本主义的政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其生存力……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纪德则写道“苏联人对于国外的局势和状况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他们被弄得深信:外国的一切都远不及苏联好”。
——钱其琛《外交十记》
请回答:
(1)两位作家到达苏联时,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呈现怎样的特征?罗曼•罗兰看到人们正在从事什么经济建设工作?成效如何?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罗曼•罗兰和纪德担忧什么?说明他们担忧的根据。
解析:本题以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为主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依据“20世纪30年代”回答第一问。第(2)问要依据“形成贱民阶级”、“特权”、“对于国外的局势和状况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等信息分析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回答第二小问。
答案:(1)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工作: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成效:完成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工业强国。
(2)①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根据:斯大林模式使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②个人崇拜盛行,思维僵化,对国内外局势极度无知。根据:苏联高度集中的思想化体制下,“伟大领袖”一人的思维代替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维,思想理论上只有一种观点,学术化上只有一个学派,艺术创作上只有一种风格。
16.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材料三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请回答:
(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历史上的三次重要改革,要从所给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组织答案。答题关键在于对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
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快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
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
(3)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②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39164.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