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名师预测试题及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名师预测试题及答案

1.以林则徐、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
A.新思想新化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军事技术方面
解析: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夷之长技”在军事,因此“开眼看世界”的结果是“师夷长技”。
答案: D
2.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经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应该是(  )

A.鸦片战争前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解析: 由漫画中“经学难以抵洋枪炮”看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B项合适。
答案: B
3.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具有材料所描述的思想特点(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洪仁? D.康有为
解析:本段材料的关键词是“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和“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意愿”。因为林则徐主张睁眼看世界没有付诸实践,洪仁?和康有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均可排除,所以答案为B。
答案:B
4.严复翻译了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其目的是(  )
A.倡导社会变革B.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与外国人进行商业竞争D.适应外国侵略中国的社会现实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理解为,列强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必须起自救自强,变革社会,才能摆脱外压迫,否则落后就要挨打,A项符合要求。
答案: A
5. 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7.日本福泽谕吉的《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按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走的道路是(  )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化运动
B.洋务运动—新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新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解析:福泽谕吉主张“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以此对应的是新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答案:D
8.孙中说:“同盟会之主张,创立民国后,则继之以平均地权,倘能达此目的,则社会问题已解决过半矣。平均地权者,即井田之遗意也。”这里的“井田之遗意”应指(  )
A.实行土地私有 B.实行土地国有
C.实行集体耕作 D.实行个体耕作
解析: 题目中提出“平均地权”即为井田之遗意,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因此选B。
答案: B
9.不久前,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译本(1920年陈望道翻译)在东广饶被发现。对该书在中国出版,有人评价说:“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有(  )
①新三民主义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④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
11.孙中、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的重大理论成果,引领了中国10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三者在理论创新上的共同特点是都坚持(  )
A.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辟蹊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从三位伟人的重大理论成果及其产生的背景看,他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答案: B
12.

《辞海》是我国唯一的极具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典,它的每一次编修,都忠实记录了历史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脚步。第六版《辞海》(右图)就收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条目。如果我们在第六版《辞海》中查阅“三个代表”,不会看到(  )
A.它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化等各个方面
B.它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它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D.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二、非
13.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正公全集》
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4分)
(2)材料一、二、三、四的主张分别是什么?(8分)
(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6分)
(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4分)
解析: 本题以近代思想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抵抗派(魏)、洋务派(曾国藩)、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和维新派(梁启超)等四个派别的主张、影响等方面的掌握,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四个派别相关史实(主张、实践、影响等)的准确掌握。
答案: (1)①人物:林则徐;②贡献:虎门销烟(其他合理答案也可)。(4分)
(2)主张:①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材料二: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③材料三:实行君主立宪;④材料四:变法图存。(8分)
(3)①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②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6分)
(4)①意思:实行君主立宪制;②相同:“君民共主”。(4分)
14.研究性学习是新程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和有效学习方式。
某同学在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中采用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两个观点作为“立论”:第一,“在‘五四’以前,中国(思想)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思想)化的斗争。”第二,“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
请回答:
(1)请为该同学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加一个合适的题目。(4分)
(2)该同学在论证第一个观点时,应选择哪些典型的论据进行论证?(6分)
(3)在思考第二个观点时,该同学引用了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的一则材料:“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请回答:他引用这则材料将论证什么问题?由此20世纪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两次理论飞跃是什么?(8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42413.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