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历史考点点拨与精析检测试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考点8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2011•江苏单科•T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发展状况的史实分析备选项。
【精讲精析】选D。A项明显与题干没有关系,可以排除。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而我国与1971年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逐步改善,故B、C不符合题意。“必须走出去”反映了我国主动走向世界的外交,旨在让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故答案为D。
2、(2011•海南单科•T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题干中的时间入手,再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精讲精析】选A。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回顾对比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大会的圆满结束。所以选A。其他三项均不是提出于1955年,可排除。
3、(2011•上海单科•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思路点拨】本题土地制度入手,通过上海历史的变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属于容易题。
【精讲精析】选C。扣住中心词“周恩”、“共同基础”、“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即可知是周恩在万隆会议对发展中国家发表演讲时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二、非选择题
4、(2011•福建综•T38)(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5 “没有开化的中国佬” 图16 “我们在中国应该做什么” 图17 “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命题立意】本题跨越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主要考查以郡县制、辛亥革命、 “一边倒”外交方针。本题密切联系历史热点----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此可见,在与复习备考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关注热点问题,注重现实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和创新能力。
【精讲精析】第(1)题,第一小问,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小问,郡县制的积极作用可从直接、深远角度分析。
第(2)题,第一小问,从图片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认为中国愚昧无知,任人欺负。第二小问,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第三小问,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与民族危机有关。
第(3)题,第一小问,不足可从其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分析。第二小问,原因可从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和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分析。
第(4)题,第一小问,“一边倒”可注意“倒向”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苏联,从中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国内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从冷战局面和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第三小问,意义可从新旧中国外交的联系、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概括。
【参考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46774.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