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政治生活与消费考点复习导学案3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4、哲学与时代精神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对哲学概念的总结  
⑴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古人说“知人则哲”,就是其义。  
⑵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⑶ 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⑷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的及其状态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1)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四、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七、实践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九、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因为、  
A、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  
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十、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 的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  
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B人是时代延续的  
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尽管有“人化”的特点,但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而且形成后就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了,所以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3、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①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而且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  
  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七、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八、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同时,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遍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六、人生价值  
1、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想事情、做工作,相得对不对,做的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5、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八、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五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本专题以国家形式,国际组织的作用为主题,主要认识和理解政体与国体的关系,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认识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重要理论  
(一)国家管理形式  
1,含义: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国家政体的确立(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现代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关系: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②政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国体相同的国家不一定采用相同的政体.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程度,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  
3.当代国家主要政体类型的划分:  
(1)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分为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①民主共和制的基本特征,即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其主要表现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当代主要国家美,俄,中,法,德,印等都是民主共和制)  
②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又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具体形式.(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国家英,日,泰国,西班牙以及北欧诸国等)  
(2)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  
①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政府首脑一般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和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德,意,澳,加,印度,英,日等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也被视做议会制.)  
②总统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不仅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美,俄,亚洲的韩国,巴基斯坦,广大的拉美和非洲国家等都是总统制.)  
③半总统制: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政府中仍设内阁总理,向议会而不向总统负责.这种国家管理形式,既有议会制的特征,又有总统制的特征.(法国)  
④委员会制是一种独特的国家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合二为一,议行一体.(瑞士)  
注意:(1)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实行民主制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从整体意义上讲,则是与专制相对立的政体.  
(二)国家结构形式含义,分类:  
1,含义:国家结构形式就是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2,确立: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很多,民族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归根到底是由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分类:当代世界的国家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复合制又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两种形式.  
4,单一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获自治区域.单一制国家的特征是: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联邦制国家的特征是: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各自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不得任意干涉.(联邦和其组成单位分别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以及各自的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对外交往的国际法主体.)  
5,坚持一个中国,实现祖国统一:  
(1)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归根到底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必须面对的问题.  
(2)中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在当代中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  
(3)怎么做 为维护国家统一,一方面要维护民族的团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三)国际组织的发展  
1,地位: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组织的迅猛增加,适应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了当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需要,体现了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的关注.  
2,分类:(记忆各种组织的典型代表)  
按照成员的性质,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按照职能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3,作用:对于国际组织的作用,我们要全面地分析和认识.  
首先,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其次,国际组织的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其局限性.  
注意: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可与第五专题一块复习.  
二,典型例题  
1,参加八国会议的各国领导人,美国,俄罗斯和法国是总统,加拿大,意大利和德国是总理,英国和日本是首相.  
(1)八国集团的领导人,为什么会有称呼上的差别   
(2)各国领导人的称呼与该国的政体有什么关系   
(3)八国集团各国的国体相同,为什么政体会有差别   
【参考答案】  
(1)因为这些国家的政体属于不同的类型.  
(2)美国,俄罗斯实行的是总统制共和制,法国实行的是半总统半议会制,所以称呼是总统.加拿大,意大利和德国实行议会制,所以称呼是总理.英国和日本实行的君主立宪制,所以称呼是首相.  
(3)一般说来,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但是政体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因此,国体不是影响政体的唯一因素.因此,上述八国国体相同,但政体存在差异.  
2, 2006年4月16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前来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台湾各界人士.胡锦涛强调,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为之奋斗的目标,胡锦涛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第三,深化互利互赢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发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运用国家结构的有关知识,谈谈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归根结底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人口,领土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  
(2)在当代中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  
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3)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  
(4)为维护祖国统一,一方面要维护民族的团结,一方面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专题二】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英国和法国为例  
本专题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两国政治体制的比较为主题,深入理解"国体决定政体,整体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一原理,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政体与资本主义国家性质的认识.  
一,重要理论  
(一)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角色  
存在君主(英王)是英国政治体制的显著特点  
1.国王只是虚位元首: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到今天,英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在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和解散议会,有批准法律等权力.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英国国王只是一个"虚位元首"受到许多法律规定的严格限制,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2.英国国王的现代政治和社会功能  
英王的存在可发挥多种政治和社会功能,对于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1)作为国家元首,体现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性.(2)承担国家元首礼仪性的职责.(3)维持英联邦的团结.(4)在政治生活中行使三项重要的权利:磋商权,鼓励权和警告权.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王室遇到许多麻烦和挑战.决定君主立宪制存在与否,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国王本社社会正能因素,但归根结底取决于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各阶级,各社会阶层反复斗争和较量的结果.  
1.英国国家的主要机构有英王,议会和内阁.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下院有至尊议会之称,拥有极大的权力,包括立法权,一定的财政权和司法权,对政府的监督权,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上院监督下院工作,协助下院立法,通过行使"延搁权"修改和否决议案等方面,它是英国最高司法机关.  
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领导机关,内阁权力很大,主要有:制定内外政策,向议会提交议案以及需要议会审议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门职权;在此处于紧急状态时,采取紧急行动,必要时宣布提前大选.  
2.特点: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有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既有分权也有制约,体现了英国政体运行的特点.  
国王,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虽有基本分工,但分权界限不是很清晰,权力交叉情况突出.英国宪法赋予议会至尊无上的地位.但20世纪中期以来,权力重心逐步向内阁和首相倾斜,首相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人.首相由议会大选中获得多数的党领袖担任,并由国王任命.首相职权在法律上找不到依据,但根据管理,它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3.君主立宪制的实质  
(1)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看,王室,议会和内阁都是由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组成的,其人员构成和实施的政策说明,都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效力.这一政体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2)从执政党的政策层面看君主立宪制的实质  
从政策层面上看,保守党代表大资产阶级和社会上层的利益.而工党在二战以后,其成分和政治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来没有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寻求社会改良.   
(三)法国政体的结构  
1.法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国家,其国家机构由总统,政府和议会组成.  
(1)总统的地位及职权: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主要职权有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其它政府成员;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拥有外交权(与总理分享,但总统权力更大);可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  
(2)总理的地位及职权: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主要职权有:领导政府活动,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向总统建议任免政府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除宪法规定的例外情况,副属总统的文件,法令和命令;对国家防务负有责任;可代替总统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3)议会的结构及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国民议会主要行使以下职权: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监督权包括对政府法律监督和活动监督,其中,弹劾是民议会对政府监督最严厉的手段.在行使立法权方面,参议院和国民议会有同等的权力.  
(4)总统,总理,政府,议会,选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一,从各自的权力来源看,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理由总统任命,政府成员由总理提名总统任命,国民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由选举人团选举产生.  
其二,总统位于权力顶峰,他不仅对总理和政府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可以在必要时解散国民议会.当然,总统的权力也要受到制约.政府要对议会负责,议会可以通过信任,监督等措施实施对政府的制约.  
(5)对法国政体运行中的"行政双头制"理解:总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利,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总理领导政府具体行使国际行政权力.由于总统和总理都有行政权,人们把法国行政领导体制成为"行政双头制".一般来说,总统和总理有基本分工:总统掌握大政方针,重利负责具体行政;总统占主导地位,总理听命于总统;总统的施政重点是国防外交,总理的施政重点在内政经济.  
2.法国政体的特点  
(1)半总统半议会制  
在法国政体中,总统处于很高的地位,权力很大,但不能说法国是"总统制国家",因为总统权力受到一些结构性因素的限制:①尽管总统任命总理并主持内阁会议,但宪法规定政府要对议会负责,从而使总统权力大打折扣.②议会对总统有直接和间接的监督权.③总统的总要文件,命令要有总理副署.这些限制使总统的实际权力受到很大制约,人们把法国称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  
(2)"左右共治"  
左右共治是法国政体结构导致的一种特有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总统和总理的权力来源不同.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议会无法制约选民.总理虽然由总统直接任命,但总理要对议会负责.因此总统任命总理时,必须接受议会多数党推荐的总理候选人,否则总理领导的政府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议会多数党不一定和总统是同一个党派.因而会出现总统与总理不是一个党派的"左右共治"局面.  
(3)法国的多党制  
法国目前有四十多个政党.这种多党制的主要表现是:始终未能形成两个左右政治局势的搭档;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派林立;随着中间阶层壮大,左右翼政党都出现向中间靠拢的趋势.  
(四)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1.两国政体的不同点  
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从政体的结构看,两国存在较大的差异:(1)从议会看,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最高权力机关;法国只是立法机关.(2)从国家元首看,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最高权力机关;法国只是立法机关.(3)从政党制度看: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法国多党制,形成多党联合执政.(4)从政府首脑看英法政体的差异: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但是总理要对议会负责.  
政体相异的缘由:(1)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不同;(2)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力量对比不同;(3)两国政治文化传统不同  
2.异中有同,殊途同归  
(1)从政体和国体的关系看,两国的政权性质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2)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看,执政党的阶级性质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性质,英法两国右翼政党始终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3)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看,权力机关的变化趋势相近,都出现了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的趋势.  
(4)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就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言,英法两国的政体,都逐渐成熟.但他们都同样面临着诸多困扰存在着各种弊端.  
关于英法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可以通过列表对比来理解(见下表)  
类型  
英国  
法国  
不同点  
议会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议会只是立法机关,其地位和作用都不能与英国相提并论  
国家元首  
国王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  
总统则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  
政党  
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  
多党制,往往是各党派联合形成议会多数党派并组成多党联合政府  
政府首脑  
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  
总理由总统任命,权力较之英国首相要小得多  
相同点  
政体与国体关系  
英法两国的政体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两国的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  
英法两国执政党的阶级性质相同,都体现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家权力运行方式  
英法两国权力机关的变化趋势相近,都出现了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的趋势  
现状  
就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言,英法两国的政体都渐趋成熟,但他们都同样面临着困扰,存在各种弊端,这是无法通过调节政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  
二,典型例题分析  
1.材料一: 英国女王会见温家宝总理时,温家宝转达了胡锦涛主席对女王的问候.他说,女王陛下曾于1986年作为首位英国国家元首访华,对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增进了两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赞赏女王陛下和英国王室为促进双边关系所作的努力.  
材料二:英国政府对伊动武的议案获得通过,仍遭百多位工党议员反对.尽管英国政府在议会就如何处理伊拉克危机的投票中获胜,但120多名工党议员对政府动议投出的反对票使首相布莱尔蒙受了打击.在进行要求伊拉克抓住"最后机会"解除武装的动议的表决中,124名议员投出了反对票,434人投了赞成票.虽然英国内阁大臣们坚持表示,政府在这次投票中以2:1的差额胜出,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个投票结果是对布莱尔的一个打击.报道称,英国政府目前在议会中占有绝对多数,因此出现投票落败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即使英国政府没有输掉这次投票,投反对票议员的人数之多已经对布莱尔首相德对伊拉克政策构成打击.  
阅读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  
(1)从以上两则材料我们看到英国两个顶级风云人物,到底谁在具体管理着英国,国家的权力中心在哪儿 首相与议会是怎样的关系   
(2)英国政体运行的特点有哪些   
(3)如何评价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参考答案](1)首相.首相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国王任命议会选举中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由议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英国政体运行特点:①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有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事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就有分权也有制约,体现了英国政体运行的特点.②国王,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虽有基本分工,但分权界限不是很清晰,权力交叉情况突出.③英国宪法赋予议会至尊无上的地位.但20世纪中期以来,权力重心逐步向内阁和首相倾斜,首相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人.  
(3)①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形成,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各阶级,各社会阶层反复斗争和较量的结果,是英国特殊国情下个阶级之间斗争和妥协的产物.相对于君主专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对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②但我们要认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质.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看:其一,英王原来是英国封建贵族的总代表.近年来,逐步演化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代表,拥有大量的资产,在英国社会占居最上层.其二,英国的议会是有钱人议事的场所.上院主要由贵族组成,历来是英国保守势力的大本营,目前虽然经历过改革,其阶级性是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下院主要由工党和保守党控制.从执政理念和执政的政策看,议会的上院和下院没有根本区别,都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效力.其三,从政策层面上看,保守党代表大资产阶级和社会上层的利益.工党以前的成员主要是中下层认识.但是二战以后,工党的成分和政治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党从来没有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寻求社会改良.  
英国的国王,议会以及内阁都是由资产阶级代表组成的,他们实施的政策也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显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不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具有新明的阶级性.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组织形式.   
2. 某校高三(1)班同学在讨论英法两国整体的特点时,有的同学说:"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法国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两国政体根本不同."  
你赞同上述观点吗 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片面的.  
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中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政体.从政体的结构看,两国也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  
但两国政体的本质是相同的,表现在:①从政体和国体的关系看,两国的政权性质相同.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两国政权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②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看两国的政权性质相同.都体现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都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③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看,两国权力机关的变化趋势相近.两国都出现了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的趋势.  
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就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言,英法两国的政体,都逐渐成熟.但他们都同样面临着诸多困扰存在着各种弊端.  
所以该同学的观点带有片面性.  
【专题三】 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制:以美国为例  
本专题承接第二个专题的内容,以美国为例,继续从政体的角度研究国家.介绍了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以及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影响的各种利益集团.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美国的民主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典型的.批判地考察美国的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重要理论  
(一)美国的联邦制  
1,美国联邦制的特点  
联邦制下的美国,联邦政府与州的关系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联邦与州分享政治权力.联邦拥有宪法列举的权力,州拥有保留的权力.  
其次,联邦和州在各自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它们不是严格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它们有各自的权力范围,相互不干涉.  
再次,联邦地位高于州,联邦宪法优于各州法律.  
2,联邦制的利与弊  
联邦制有它的积极作用,它保证了美国的强大和统一,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联邦制也有它的弊端,主要在于效率不高,政府和各州相互推诿,各州政府各自为政.  
(二)美国的两党制  
1,美国政党的特征  
美国的两党都为四层金字塔结构,上下级没有垂直领导关系,只有工作关系.两党均没有固定的党纲和严格的纪律,党员来去自由,没有义务服从党的纪律.  
2,两党制的实质  
两党的意识形态和阶级基础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两党相互牵制,避免背离美国的基本价值观;两党相互牵制,避免各自权力的滥用.同时,两党制的运行离不开金钱,两党竞选实际上是有钱人的游戏.  
(三)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1,三权分立:权力运行的规则  
美国选择三权分立的政体是由其历史,国情和其阶级实质所决定.三权分立的核心是权力的分立,制约和平衡.中央政府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法院.  
2,三种权力的相互制约  
立法权属于国会,又受到总统和法院的制约;行政权属于总统,又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司法权属于法院,又受到国会和总统的制约.三种权力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平衡.  
3,三权分立的利弊  
三权分立有它的积极作用,即反对封建专制,维护民主制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利益.三权分立的弊端体现在三权的分立和制衡是在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三大国家权力机关相互扯皮,三权分立在实践中难以真正贯彻.三权分立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二,典型例题  
1,材料一:2003年美国防支出比紧排其后的十几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到2005年,美国的国防支出几乎超过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  
材料二:明尼达州和科罗拉多州在1964年联邦通过民权法案之前.就通过了保护少数民族民权的法案:怀俄明达州允许妇女投票,比联邦宪法确认妇女选举权早30多年.  
材料三: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一项判决中宣布.公立学校实行种族隔离,拒绝黑人入学是违反宪法的:这裁决引起南方一些州的抵制,一些州竟以暴力阻止黑人进入公立学校.1963年,亚拉巴马州佰明翰市开展反对公共场所种族歧视的运动.受到州和地方当局的血腥镇压,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为平息众怒,总统不得不动用联邦军队制止亚拉巴马州的暴行.  
上述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联邦制的什么问题 请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1)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美国联邦制的利与弊.  
(2)联邦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在保持联邦是?个强大,统?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材料?说明美国保持了联邦制是?个强大,统一的国家;材料二说明美国联邦制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联邦制也有其弊端,美国联邦制的最大问题是效率不高.全国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与地方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分享权力,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资产阶级则利用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相互推卸责任.当大多数资产阶级利益集团意见接近时,联邦制既能保证州的灵活性,又能保证中央的权威;当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之间矛盾重重时,联邦制就处于低效率运转之中.材料三正是这一弊端明显的体现.  
2,材料一:有的美国人说:"在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没有价值一角钱的区别."  
材料二: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的费用总计接近40亿美元.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被列为历史上最昂贵的一次选举.  
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美国政治生活的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材料?说明了:①美国两党为争取中间选民,在竞选纲领中都向中间立场靠拢,呈现出差别缩小的趋势.②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阶级基础方面,没有本质区别,都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都赞同美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③美国两党在一些具体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虽有明显差别,但都充当着使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  
(2)材料二说明了美国的选举是?种金钱选举,是有钱人的权力游戏,有权人的金钱游戏.   
提示:本题是材料型主观题,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理解,归纳,提炼和升华,从而找到问题所要求回答的内容.  
3,材料一:曾任国会参议员的福布莱特在指责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的问题时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今天运转起来非常不灵……在民主党控制国会而总统是共和党人时,宪法规定的行政和立法之间的内在抗衡就要大大加剧……国会常常不能就预算达成一致意见,也不能有效的削减财政赤字……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我们政府权力分立体制所固有的行政和立法之间的抗衡."  
材料二: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时指出,他们把"分权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事实上这种分权只不过是为了简化和监督国家机构而实施的日常事务上的分工罢了,资产阶级是从来不会把统治权力分给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  
(1)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今天运转起来非常不灵"指的是哪种现象   
(2)请你结合材料一,二,对三权分立制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行的基本规则,其核心内容是权力的分立,制约和平衡."今天运转起来非常不灵"指的是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2)三权分立对于反对封建专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维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具有积极作用.三权分立也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所谓分权和制衡事实上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广大人民群众不可能享有真正的民主;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权力机关相互扯皮,导致效率低下.材料二中的"今天运转起来非常不灵","抗衡加剧"就是最好的体现.  
【专题四】 民主集中制: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本专题内容以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为主题,要求理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深入理解和认识民主集中制组织和活动原则,理解和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优越性.  
一,重要理论  
(一)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1.含义: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民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国家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项权力,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实现了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促进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制度,广泛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有序的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中行使职权,集中解决问题;其他国家机关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工作,保证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各种国家权力的运行,即有统一的目标,又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二)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含义:民主集中制是遵循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鲜明特点.  
2.体现:  
(1)从人民代表和人民的关系来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另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从人民代表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人民代表大会不只是立法机关,而且是国家权力机关.一方面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他负责,受它监督;另一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法各自行使自己的职权.  
(3)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的原则划分职权.一方面,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如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人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不能采取资本主义国家的那种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统一人民的意见和要求,统筹地方和局部的工作,协调各方面利益.  
保障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组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需要扩大民主,鼓励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也需要高度集中,汇集人民的智慧,调集全国的资源.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其他各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能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协作,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  
实践证明,国际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便于人民参加对国家的管理,促进国家机关合理,高效运转,能够真正把亿万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集中起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坚持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能够造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有各尽其能又各得其所的一种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2)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只讲集中,不讲民主,是官僚主义的集中;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必然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每个公民既要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按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增强纪律性,维护中央权威和全国法律,政令的统一.  
(三)比较西方议会制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是适合国情的好制度.  
1.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西方国家实行的议会民主制是西方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国情.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之所以能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凝聚人民力量,成为中国特色的正确组织形式,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  
2.区别:  
从形式上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议会制都属于代议制.但是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这一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西方议会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尽管它声称"主权在民",实际上都是资产阶级掌权,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管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又过于分散,互相消耗牵制而导致效率低;西方议会制一般按"三权分立制"的原则来组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难免互相牵制,降低效率.  
3.长期以来,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能经得住风浪,克服困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可靠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坚定不移的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中,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行,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  
3.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认真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要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以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  
二,典型题例  
1.材料一: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在全国执政以后把这种制度运用于政权建设.  
材料二:为确保国家权力协调高效运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  
(1)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权力运行体系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要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参考答案】  
(1)①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不只是立法机关,而是国家权力机关.一方面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他负责,受它监督;另一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法各自行使自己的职权  
③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的原则划分职权.一方面,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鲜明特点.  
(2)①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不能采取资本主义国家的那种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统一人民的意见和要求,统筹地方和局部的工作,协调各方面利益.  
②保障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组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需要扩大民主,鼓励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也需要高度集中,汇集人民的智慧,调集全国的资源.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其他各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能保证国家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协作,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  
实践证明,国际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便于人民参加对国家的管理,促进国家机关合理,高效运转,能够真正把亿万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集中起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2006年3月5日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和通过了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纲要》,听取和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人大的主要议程体现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2)这一制度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①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主要议程,说明全国人大具有最高国家权力.②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大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说明全国人大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对其负责,受其监督.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会议听取,审议有关工作报告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  
3.某市人代会召开期间,会外"网上代表"列席了会议,大会上还受到不少"网上议案",人大信息网中的"市民心声"栏目可接受并部分刊载市民发来的电子邮件,供市民发表意见;网议人大会栏目每天请部分人大代表,在网上与市民交流.  
你认为,我们应如何认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政治现象   
【参考答案】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地方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2)人民代表大会同人民保持着密切联系,人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行使民  
主权利."网议人代会"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人大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维护人民民主的权利,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专题五】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重要考点解析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应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基本准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成员国必须履行宪章所规定的义务;各  
会员国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对联合国的作用要做具体分析:①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等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联合国作为集体联合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联合国在协调国际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中做出了贡献.②当然,联合国也有失误和不足,联合国在某些方面依然无力摆脱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对一些大国的不正当行为依然无能为力.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作用: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①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的行动.②中国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③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支持者之一.  
通过改革加强联合国的作用.明确联合国改革应发扬民主,广泛协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世界贸易组织  
地位: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和组织基础,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是各国贸易立法的监督  
者,是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和解决争端的场所.它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  
竞争原则.  
作用:世贸组织加强了国际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了国际分工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经济的普及,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换.但是,世界贸易组织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也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  
要求,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5)中国入世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①义务: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取消被禁止  
的出口补贴;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款和改善外资政策;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②权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参与世贸组织各机构的所有会议;参与贸易政策审议,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进行质询和监督;利用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规则;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权益.  
典型例题  
材料一: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形势 及重大国际问题  
的看法和立场,对加强联合国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具体主张.中国政府这些重大举措受到与会领导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赏.1990年以来,我国已累计向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派出4000人次的维和军事人员.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材料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主动参与,积极加强和发展多边贸易体制,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规则,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回答:  
中国在联合国中担任什么角色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中国是联合国的重要成员,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  
在事关和平和安全的重大事务上拥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①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通过与联合国广大会员国特别是安理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中  
国积极推动多期地区冲突走向政治解决.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②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我国政府积极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积极促进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③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高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我国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对加强联合国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等问题提出了具体主张,并积极推动落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截止到2005年,联合国通过向世界动乱地区派遣总共60个维持和平特派团和观察团,使数以百万计的人民免受战争涂炭.目前全世界有16项维持和平行动.中国自1990年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军事观察员以来,已经多次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2005年12月12日 ,全部由山东省公安机关和公安边防部队组成的中国第三支维和警察防暴队赴联合国海地维和任务区执行轮换任务.  
(1)上述事例体现了联合国的什么作用   
(2)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参考答案】  
(1)联合国作为国际安全机制的核心,在维护世界和平,保障全球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促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负有重大责任;中国尊重联合国的权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材料一, 2001年11月10日 ,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  
WTO.加入世贸组织,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标志着中国将完全按WTO的规则办事,中国在享受WTO成员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承诺和义务.  
材料二:伴随着入世5年过渡期的结束,中国在享受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也品尝了诸如贸易保护,技术壁垒所带来的痛苦,成为世界反倾销和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国.据统计,1995年到2004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600多起,其中仅2004年,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案金额15亿美元,是被施加反倾销促使最多的国家.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有关知识回答:  
加入WTO后,中国必须遵循它的哪些基本原则   
面对入世后的挑战,中国如何才能做到趋利避害   
【参考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64857.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政治罗斯福新政考点解读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