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教学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指要复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案


【必备考点指要】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注意联系列强侵华的影响来理解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演进,理解争取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5.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变革的影响。
6.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7.注意国共关系问题,应重点把握国共两次合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历史的进步,而不应当把重心放在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历史的恩怨上。

【基础考点整理】
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条件
(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入中国,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外部次要原因)。②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本国封建统治和剥削,阶级矛盾,内部主要原因)。③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使各地群众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④西方宗教的影响(外部原因)。
(2)条件: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拜上帝会”组织,作了思想、理论、组织上的准备。(洪秀全利用和改造基督教,作为农民起义的工具,说明了农民阶级不是先进阶级,提不出先进革命纲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2.太平天国兴起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军名,国号,(在东乡)称天王。
(2)永安建制:1851年9月,广西永安州,封王建制,初步建立政权(永安五王口诀:杨东萧西冯南韦北石为翼东王节)。
(3)北上转战:北上途中发布《奉天讨胡(清朝统治者)檄布四方谕》等重要文告;冯云山(全州)、萧朝贵(长沙)相继牺牲;攻克武汉。
(4)定都天京。19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3.太平天国强盛??走向全盛时期的过程
(1)北伐:到达京津地区,虽遭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
(2)西征:太平天国控制了皖、赣、鄂(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3)东征(天京突围战):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巩固了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前期军事胜利的原因:清朝腐败;清军涣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团结;太平军将士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前期纲领,1853年提出)(分了土地但违背潮流)
(1)核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解决土地问题(实行农民土地私有)。
(2)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②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留粮有标准,其余都归公)。
(3)目的: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四同二无”的理想社会。
(4)评价:
①革命性:反映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战争环境无法保证广泛实施;绝对平均分配产品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③落后性:它把小农经济作为理想目标,违背了历史潮流。
2.《资政新篇》(后期纲领,1859年提出)(顺应潮流但不分土地)
(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口诀):学习西方搞改革;集权反私开言路;工矿交邮金融水;私办工业奖发明;中外通商平等来;学馆医院设福利。
(3)评价:
①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局限性:(它更多的是洪仁?个人经历的总结,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漠视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
(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领导集团内部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
(2)经过:杨逼洪;韦杀杨;洪杀韦;洪疑石;石出走。
(3)影响: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太平天国转入防御阶段)
2.后期防御战:中外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军给予沉重打击。
3.运动失败:分路围攻形势危急;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4.运动败因:(1)主观: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2)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6.运动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7.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口诀:加双比发动)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2)既反封又反侵,打破了侵略者把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3)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是几千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运动后期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推动了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考点二: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应运而生。
2.起义准备
(1)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2)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十六字政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革命时机成熟(系列起义、人民斗争、发展力量)
①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1911年3月广州黄花岗起义。革命策略是牺牲自我,感动群众革命,但缺点是不愿到群众中做细致深入发动工作。
②人民群众不断展开斗争。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③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坚持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3.革命成功爆发:1911年10月10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4.革命形势的发展: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爆发偶然,多省独立必然)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都城(南京),国旗(五色旗),历法(公历),纪年(中华民国,注意公元年份与民国纪年的换算:±1911)。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性质: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
(2)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措施。
政治方面,人民享有公私权,停止刑讯保华侨,禁卖人口禁蓄奴,官员不称大老爷。经济方面,保护工商废苛捐,鼓励华侨归国来。文教方面,自由平等与博爱,禁用清廷教科书,共和民国是宗旨,小学禁止读经科。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参议院制定)
(1)内容:①主权归属(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国民权利(国民享有多项自由和多项权利)。③政治体制??三权分立(参议院行使立法院,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即国务总理行使行政权,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即国务总理负责内阁,限制总统的权力)。
(2)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3)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原因(条件):①帝国主义公开支持。②革命派的妥协退让。③立宪官僚乘机进攻。④袁世凯的权术阴谋。
(2)经过:①袁世凯攫取清政府大权;②孙中山做出承诺;③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④袁世凯通电,孙中山辞职。⑤袁世凯当选。⑥袁世凯就任、迁都。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思想上: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近代化: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近代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化,表现为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生活平等自由化)
(四)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主要突出军事斗争)
1.二次革命
(1)背景:宋教仁主持国民党,限制袁世凯;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宋教仁案”);袁世凯下令罢免国民党都督,并派兵南下。
(2)败因:客观上,北洋军力量强大;主观上,国民党力量涣散。
(3)性质:二次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又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2.护国运动(维护民主共和国体,第三次革命)
(1)护国运动经过:孙中山高举反袁大旗(成立“中华革命党”,两次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与袁世凯决裂(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袁世凯败亡(先取消帝制,后绝望而死)。
(2)护国运动结果:①功绩:挫败了袁世凯帝制阴谋,恢复了“民国”国号,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②局限:没有结束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考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①第一阶段:中心??北京;主力??学生。②第二阶段:中心??上海;主力??工人阶级。
3.结果??运动取得初步胜利:①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③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影响: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4)组织基础: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5)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中共成立的标志及意义
(1)时、地:1921年7月23日,上海。
(2)主要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3.中共二大??制定中国革命纲领
(1)主要内容: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2)意义: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
(三)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国民革命运动
1.国民革命兴起??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1)合作背景:中共认识(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孙中山的认识(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同中共合作)。
(2)合作实现??国民党一大召开
①时、地:1924年1月,广州。②内容:大会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③意义:(三个标志)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国民革命发展??北伐战争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概况:从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3.国民革命失败
(1)失败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标志着国民革命失败。
(2)失败原因:①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蒋、汪等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背叛革命。②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4.国民革命的性质和功绩
(1)性质: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功绩: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四)国共对峙??“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武装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4)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攻打长沙,损失惨重。(南昌起义南下占领广州,秋收起义夺取长沙,都失败的共同教训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2.创建革命根据地
(1)实践:“星星之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可以燎原”??全国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
3.土地革命
(1)核心: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意义:①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②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农民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
4.政权建设:1931年11月,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5.反“围剿”斗争: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
6.红军长征
(1)背景(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损失惨重,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博古??秦邦宪;李德??奥托?布劳恩;王明??陈绍禹)
(2)起止时间、地点:1934年10月(江西瑞金)??1935年10月(陕西吴起镇)??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路线(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口诀:瑞金湘江转贵州,强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乱追剿,巧渡金沙出包围;飞夺泸定翻雪山,穿过草地进陕甘。
(4)意义: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7.遵义会议
(1)时、地:1935年1月,贵州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2)意义(口诀):①结束(不是“彻底清算”)“左”倾统治,肯定正确主张,确立毛的领导。②独立解决问题,妥善处理矛盾,走向成熟标志。
(五)解放战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人民解放战争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阴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2)进程:①全面内战爆发(战略防御阶段);②战略反攻(刘邓跃进大别山,揭开序幕);③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④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3)胜因:①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增强了必胜信念;②解放区土地改革(没收土地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即农民土地私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③其它,如:正确的战略战术、解放军指战员英勇战斗、国统区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部分国民党将领和平起义等。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胜利标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
(2)历史意义:①中国人民成主人;②国家有了新方向;③改变世界的格局。
(3)基本经验:(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高考方向预测】
1.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沉沦,中国社会各阶级展开探索与抗争,促使中华民族奋起,使帝国主义始终不能灭亡中国。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将会成为高考考题的切入点。
2.在救亡图存、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时,各阶级、阶层的救国方案、实践活动、结局,以及在其实践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的经验财富,均是高考涉足的地方。
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区别、巩固民主革命成果的方式,是高考命题热点所在。
4.近三年高考,本专题内容各种题型都有涉及,内容主要集中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对峙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规律方法总结】
1.要注意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放在世界历史大环境中去分析,不要忽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冲击,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追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投资场所和资本主义的开放性与扩张性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运用多因一果原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结合时代背景,运用辩证分析观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运用主客观统一原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多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
3.结合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的变化来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从多角度出来发认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来评价辛亥革命。
4.利用因果分析方法来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与意义的认识。
5.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6.结合不同时期的斗争史实来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易混知识清单】
1.太平天国运动相关易混知识
(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主要是因为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也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政权已不是单纯的农民政权,而带有较多的封建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中,最主要的不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而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真正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农民阶级群众基础)。
2.辛亥革命相关易混知识
(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没有提出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民族主义未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而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称为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广义地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目的。辛亥革命失败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3)君主专制制度与封建制度的比较: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封建制度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不仅包括封建政治制度,还包括封建的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封建的思想、文化制度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没有结束专制统治。
(4)中国近代前期三次革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资本主义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两面性”(黑暗和光明):民国初年,中国政局动荡战祸连绵,这往往给人一种一团漆黑一无是处的感觉。但还应看到其光明的一面。辛亥革命不仅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形式,而且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工业灵敏地捕捉到一战期间这一稍纵即逝的千载良机,赢来了一个“黄金时期”。而这一重要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结构、中国革命新纪元的开始至关重要。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相关易混知识
(1)“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及形成。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壮大是由近代中国国情(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
(2)遵义会议对问题的解决。遵义会议召开时处于长征途中,因此只是在军事上和组织上解决了“左”的错误,而思想上的错误则是在延安整风时期才得以纠正的。
(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但仍是阶级矛盾为主,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主要矛盾。
(4)蒋介石对中共、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利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利益)受到威胁。

【单元要点分析】
1.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的新时代特点
(1)运动兴起原因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2)从西方传来的宗教对运动产生了较大影响。(3)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4)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系绞杀。(5)运动后期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从经济角度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比较(经济主张,后者否定前者)
不同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经济形式小农经济(落后性,不符趋势)资本主义工商业(进步性,符合趋势)
经济基础产品公有制,平均主义(空想)资本主义私有制(现实性)
代表阶级反映农民愿望(有群众基础)不反映农民愿望(缺乏群众基础)
纲领性质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相同点都有反封建性;都是纲领性文件;都未能真正实施
3.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成功的革命是指它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失败的革命是指它有严重缺陷(反帝反封未完成,社会性质未改变,革命果实被篡夺,人民生活未改善)。
4.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表现:(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组织涣散,派系复杂。(3)革命党在发动起义的过程中单纯依靠会党、新军,不注重发动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武装。(4)武昌起义成功后把湖北军政府大权交给旧官僚黎元洪和立宪党人。(5)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6)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的压力下,同意“南北议和”。(7)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8)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下,在袁世凯的欺骗下,革命党人被迫妥协退让,把政权交给了袁世凯。
危害:(1)提出革命纲领在反帝反封方面不够彻底;(2)不能发动、联合广大农民共同战斗;(3)资产阶级政党缺乏坚定正确性(黎元洪为都督,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对袁世凯有幻想在妥协);(4)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先后以华侨、会党、新军、军阀部队为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没有党军??鲁迅语)
5.资产阶级具有软弱妥协性的原因
半殖半封社会环境,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6.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的主要体现
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有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前途(社会主义),群众基础更广泛(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开始建立革命联盟(如国共合作)。
7.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
(1)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2)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3)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军队)。(4)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土地)。
8.“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合理性及主要内容
(以农村为中心)的合理性:在半殖半封的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工人没有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只能是武装夺取政权;遭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城市中的反革命势力异常强大,只能先占农村后占城市。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
9.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不断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过程)
从中共一大到二大,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到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从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从攻打中心城市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从听命于共产国际到遵义会议独立而又正确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学科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表现出来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2.怎样看待1851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
肯定:六朝古都,设施好;物产丰富,易筹粮;南北对峙,有声威。
否定:清廷喘息,易重来;清廷未灭,不彻底;固守天京,不机动。
3.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高昂的民主精神;除旧布新的开拓创新精神。
4.从鲁迅的作品中理解辛亥革命面临的形势及教训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未庄的百姓议论纷纷)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阿Q心里想到: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据鲁迅《阿Q正传》)
阿Q和未庄百姓对革命是怎么认识的?他们的态度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农村有什么影响。得出一个结论:革命不关心农民,农民不理解革命。点明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辛亥革命失败后,留给后人的一个教训??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发动人民群众。
5.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陈独秀在1918年《每周评论》发刊词中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5月4日《每周评论》却认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6.五四精神
它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它表现为以下四个统一: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7.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简要认识
主要体现:①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一味妥协退让;②忽视掌握武装的重要性,放弃对革命军队的领导权;③对蒋介石等人定型化看待,在他们开始背叛革命后,仍然把他们看作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④否认农民革命的作用,压制农民运动,反对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主要理论依据: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对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的错误判断。他们认为,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的任务仅是帮助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从中获取一定的权利;无产阶级只能当“苦力”、“帮手”,不能做“主人”。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不成熟,在实践上缺乏斗争经验,呈现出明显的幼年时期的特征。
8.对王明“左”倾思想的简要认识
其主要思想包括:①革命高潮论,认为当时革命处于高潮,要求在白区普遍罢工、罢课、游行甚至暴动;②城市中心论,认为革命的中心应在城市而非农村;③纯洁革命论,在红军中大搞肃反,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④思路路线上搞教条主义,盲目照搬苏联革命模式和革命经验;⑤政治路线上搞关门主义,不积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⑥组织路线上搞宗派主义,排斥异已;⑦军事路线上搞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危害:“左”倾错误思想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并直接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9.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有:乐于吃苦、不怕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显著特征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高考真题选编】(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精选精析)
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2.(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A
【解析】:这两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的形势下,后都比前者宣传号召更有力,民众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反动性的认识更深入,后者的群众基础也就更广泛。
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证券的合法地位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中“毛先生此次去重庆”,可以看出张治中指的是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4.(2011年广东省文综16)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等,这些词语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
5.(2011年重庆市文综20)1946年7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说:“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国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这一时期的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A.游击战 B.攻坚战 C.阵地战 D.运动战
【答案】:D
【解析】:1946年7月,全面内战刚爆发(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粉碎国民党军队发动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6.(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答案】:A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7.(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留美和留日学生,都不是科举考试选拔的学生,排除A项;1906年才爆发同盟会领导下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排除C项;D项只是外因,排除D项;以发展变化眼光看,选B项。
8.(2011年北京卷文综39?(2))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65337.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点备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