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政治第二轮生活与消费复习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012届高考政治第二轮生活与消费复习教案

第1课时 生活与消费

从“蜗居”走向“安居”
1.房价上涨牵动人心,关乎民生。政府严厉调控房价,努力使民生从“蜗居”走向“安居”。从2010年1月份的“国11条”,4月份的“国10条”,到9月份多部委联合出手调控房价,再到2011年初“国8条”的出台,房地产税试点正式启动。这体现出中央调控房地产的力度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在2011年“两会”议案提案中,不少代表、委员的建议直指高房价。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对房地产调控的部署更加有力、更加具体、更加明确。
从市场的层面看,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史无前例,未来几年住房的供给将有效增加;从资金的层面看,差别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的进一步严格,将有效地遏制社会资金向房地产流动,进一步打击市场上的投资、投机行为。
2.2011年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整体仍呈现上升态势,但涨幅持续缩小。随着调控持续发力,房价涨幅有望持续回落。目前楼市仍处于博弈之中,尽管大规模降价的局面尚未出现,但部分城市房价率先下跌;5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综合指数首次下跌,即“拐点”出现。

1.请你分析我国调控房价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合理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价格影响生活,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调控房价,有利于减轻居民消费负担,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价格影响生产,价格升高,生产者获利增多。加强对房价调控,有利于合理调整生产规模,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止资源浪费、恶性竞争。
(4)通货膨胀发生会导致物价全面、持续上涨,加强对房价的调控有利于预防经济发展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5)加强对房价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优化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请你为我国政府如何调控房价提出建议。
(1)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给,加强安居工程建设,提高商品房的有效供给。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从而降低商品房成本。
(2)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减少对房产市场的财政投资,提高税收。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从而有效减少房产市场的货币量。
(3)加强对房产市场的监管:依据法律和行政手段,严厉打击各种投机、炒作和哄抬房价行为。

1.从2011年2月9日起,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城市,贷款利率按照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浮10%执行。这意味着( )
①政府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范市场秩序
②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③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④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C。调整住房公积金利率是国家利用货币政策加强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稳定房价,调节经济活动,保障民生,故选出③④,舍去②。题中并没有强调规范市场秩序,排除①。


(1)描述材料一、材料二的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近年来,我国房价屡调屡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请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政府应该如何解决房价上涨过快问题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答案】(1)经济信息:表一反映近两年H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比较快,表二反映近两年H市土地总体成交单价上升比较快。材料二反映近两年H市房价上涨比较快,H市的房价收入比远远高于国际水平。
联系: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H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引起了房价上升。②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地价上涨过快推高商品房建设成本,是H市房价上涨过快的主要原因。
(2)①供求影响价格。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廉租房的建设,以满足低收入者的住房需要。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并通过经济政策增加市场交易成本,抑制投机性需求增长。②价值决定价格。地价不断攀升推高房价,政府要完善土地出让制度,严格控制住宅用地价格。

例1:(2011?全国新课标卷?12)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A.1452万元 B.1320万元
C.1210万元 D.1100万元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这是典型的经济计算题,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清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则该企业的产量为10×(1+10%)=11万件。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则该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1+20%)=110元,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11万件×110元=1210万元。
答案:C
例2:(2011?山东?18)下列四幅图描述了某商品的价格(P)、需求量(D)、价值量(V)以及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L)之间的关系

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传导过程正确的是
A.①→③→④ B.②→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③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价值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适中。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商品价值量的减少;商品价值量减少,在供求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会降低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下降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由以上分析可知,D的传导过程正确,A、B、C不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例3:(2011?天津?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 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
以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计算。
材料二 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解释为什么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徘徊在4.0%~4.3%之间。在经济意义上,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运用劳动二重性的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图表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常见题型。做此类型试题,关键在于对图表进行逐项比较。第(1)问考查学生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问,学生首先需要全面解读材料(尤其是图表)信息,抓住关键词;其次要有较强的提取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对材料一中图表信息的提取能力;最后答案的组织要做到专业化、术语化。得分关键在于三方面:一是准确获取材料信息,二是综合调用教材知识,三是组织答案要做到术语化。
【解析】第(2)问考查学生对劳动二重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掌握劳动二重性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把握设问的具体指向是说明“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的正确性。最后把理论和材料结合起来论证、阐述即可。得分关键在于对劳动二重性知识的准确掌握。本问启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一定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
答案:(1)①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②科研投入不足,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③环境压力较大,影响可持续发展;④经济总量的大幅度提高,制约增长速度。
(2)①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②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③失业人口无法通过直接参与社会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69730.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政治罗斯福新政考点解读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