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化学部分解析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I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H  1   C  12    O  16   P  31   Cl  35.5

6.(6分)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熔点:Si3N4>NaCl>SiI4         B.沸点:NH3>PH3>AsH3

C.酸性:HClO4>H2SO4>H3PO4     D.碱性:NaOH>Mg(OH)2>Al(OH)3

解析:A选项考查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因为NH3分子间存在氢键,故最高,AsH3、PH3分子间不存在氢键,只有范德华力,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故应该为:NH3>AsH3>PH3;C选项正确,一般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D选项正确,一般元素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答案:B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基本概念:晶体熔沸点高低判断,氢键与范德华力对物质的物性的影响,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方法以及具体应用,该题属于基础题。本题还可以拓展:考同种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判断,如同为原子晶体或同为离子晶体等。

7.(6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Li2O3

B.将C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C.将SO2通入BaCl2溶液可生成BaSO3沉淀

D.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 还原成Cu

解析:A选项错误,因为Li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Li2­­O;B选项正确,强酸制弱酸,酸性:H2CO3>HClO,反应为:CO2 + H2O + Ca(ClO)2 === CaCO3↓ + 2HClO;C项错误,因为酸性:HCl>H2SO3,所以通入后无BaSO3沉淀,因为BaSO3 + 2HCl === BaCl2 + H2O + SO2↑;D错误,溶液中该反应难以发生,先发生:

2NH3 + 2H2O + CuSO4 === Cu(OH)2↓ + (NH4)2SO4反应,接着发生Cu(OH)2CuO + H2O反应,在溶液中NH3不能还原CuO为Cu,要还原必须是在干燥的固态条件下进行。

答案:B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碱金属,氯、碳、硫、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A、B、C选项直接取材于高一教材,D选项直接取材于高二第一章氮族。因此化学复习要以本为本,本题四个选项就直接取材于课本,属于基础题,再次验证考前要回归课本,重视基础。

8.(6分)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2Fe + 6H+ === 2Fe3+ + 3H2↑

B.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 Fe3O4 + 8H+ === 3Fe3+ + 4H2O

C.将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 Fe2+ + 4H+ + NO3-=== Fe3+ + 2H2O + NO↑

D.将铜屑加入Fe3+ 溶液中:2Fe3+ + Cu === 2Fe2+ + Cu2+

解析:A选项错误,不符合客观实际,反应后只能产生Fe2+ 和H2;B选项错误,电荷不守恒,Fe3O4中Fe有两种价态,正确应该为:Fe3O4 + 8H+ === 2Fe3+ + Fe2+ + 4H2O;C选项错误,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正确的应为:3Fe2+  + NO3-+4H+ === 3Fe3+ + NO↑+ 2H2O; D选项正确,符合3个守恒。

答案:D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方法: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是个年年必考的题型,如A选项这是个重现率很高的的经典题;B选项也常见,但一般不是用盐酸而是用氢碘酸,C选项也是学生常见且重现率很高的的经典题;D选项直接取材于课本第二册,该题属于基础题,因此化学复习要重视基础、抓好基础。

9.(6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某醋酸溶液的pH=a,将此溶液稀释1倍后,溶液的pH=b,则a>b

B.在滴有酚酞溶液的氨水里,加入NH4Cl至溶液恰好无色,则此时溶液的pH<7

C.1.0×10-3 mol/L盐酸的pH=3.0,1.0×10-8 mol/L盐酸的pH=8.0

D.若1 mL pH=1的盐酸与100 mL 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7,则NaOH溶液的pH=11

解析:A选项是稀醋酸溶液稀释,c(H+)减小,pH增大,b>a,故A选项错误;B选项酚酞的变色范围是pH在8.0~10.0(无色→红色)之间,现在使红色褪去,pH不一定小于7,可能在7~8之间,故B选项错误;C选项常温下酸的pH不可能大于7,只能无限的接近7,故C选项错误;D选项,直接代入计算可得是正确的,也可以设强酸pH=a,体积为V1;强碱的pH=b,体积为V2,则有

10-a·V1 = 10-(14-b)·V2 → V1/V2=10(a + b-14),由于已知

V1/V2=10-2,又知a=1,所以b=11,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弱电解质的稀释、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强酸的无限稀释以及强酸与强碱的混合pH的计算等基本概念。

10.(6分)下图是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电池的一个电极由有机光敏染料(S)涂覆在TiO2纳米晶体表面制成,另一电极由导电玻璃镀铂构成,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为:(    ).

 

 

 

 

 

 

 

 

TiO2/S       TiO2/S*(激发态)

TiO2/S*  →    TiO2/S+  + e-

I3- + 2e-→     3I-                                              

2TiO2/S+  + 3I-→     2TiO2/S + I3-

下列关于该电池叙述错误的是:(    ).

A.电池工作时,I-离子在镀铂导电玻璃电极上放电

B.电池工作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I-和I3-的浓度不会减少

D.电池中镀铂导电玻璃为正极

解析:A选项错误,从示意图可看在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也即镀铂电极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I3-+ 2e- = 3I-;B选项正确,这是个太阳能电池,从装置示意图可看出是个原电池,最终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因为把上面四个反应加起来可知,化学物质并没有减少;C正确,此太阳能电池中总的反应一部分实质就是:I3-       3I-的转化(还有I2  + I- I3-),另一部分就是光敏有机物由激发态与基态的相互转化,所有化学物质最终均不被损耗;D选项正确,见A选项的解析。

答案:A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新型原电池、原电池的两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向与电流流向、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原电池的总反应式等,同时还考查了考生的变通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否适应陌生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等等,是一道考查能力的好题。

11.(6分)下图表示4-溴环己烯所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反应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发生四个反应得到的产物如下图所示,显然Y、Z中只含一种官能团。故选③④组合。

 

 

 

 

 

 

答案:C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烯烃的化学性质:如双键能被氧化剂氧化、能与H2O加成、能与HX加成,以及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水解与消去的条件及产物;因此掌握常见的官能团的化学性质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

12.(6分)一定条件下磷与干燥氯气反应,若0.25 g磷消耗掉314 mL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   ).

A.3 : 1           B.5 : 3            C.2 : 3              D.1 : 2

解析:设n (PCl3) = X mol, n (PCl5) = Y mol,由P元素守恒得:

X + Y = 0.25 g/31g·mol-1 ≈ 0.008 mol……①;由Cl元素守恒有

3X + 5Y = (0.314 L/22.4L·mol-1)×2 ≈0.028 mol……②,联立方程可解得:X = 0.006,Y = 0.002,故选A

答案:A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化学计算解题方法很多,本题可用元素守恒列方程法,还可以用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得失电子守恒等多种方法解题,化学计算涉及一些方法技巧的问题,以及过量问题等,因此在平时练习时要熟练掌握根据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及计算技巧等。

13.(6分)下面关于SiO2晶体网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小的环上,有3个Si原子和3个O原子

B.最小的环上,Si和O原子数之比为1 : 2

C.最小的环上,有6个Si原子和6个O原子

D.存在四面体结构单元,O处于中心,Si处于4个顶角

解析: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结构为空间网状,存在硅氧四面体结构,硅处于中心,氧处于4个顶角,在SiO2晶体中,每6个Si和6个O形成一个12元环(最小环),所以C选项正确,A、B、D选项均错误。

答案:C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信息迁移能力,实际上第三册课本第一单元里面有SiO2晶体网状结构结构示意图。再次说明了化学学习要重视课课本,以本为本。

 

第Ⅱ卷

27.(15分)在溶液中,反应A+2B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c(A)=0.100 mol/L、c(B)=0.200 mol/L及c(C)=0 mol/L。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①比较,②和③分别仅改变一种反应条件。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的理由是:

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_________;实验③平衡时C的浓度为___________;

(3)该反应的△H_________0,判断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反应进行到4.0 min时的平均反应速度率:

实验②:VB=__________________;实验③:VC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②使用了(正)催化剂;理由:因为从图像可看出,两者最终的平衡浓度相同,即最终的平衡状态相同,而②比①所需要的时间短,显然反应速率加快了,故由影响反应速率和影响平衡的因素可知是加入(正)催化剂;③升高温度;理由:因为该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所以不可能是改变压强引起速率的改变,又由于各物质起始浓度相同,故不可能是改变浓度影响反应速率,再由于③和①相比达平衡所需时间短,平衡时浓度更小,故不可能是改用催化剂,而只能是升高温度来影响反应速率的

(2)不妨令溶液为1 L,则②中达平衡时A转化了0.04 mol,由反应计量数可知B转化了0.08 mol,所以B转化率为0.08/0.200×100%=40.0%;同样在③中A转化了0.06 mol,则生成C为0.06 mol,体积不变,即平衡时C(c)=0.06 mol/L

(3)△H>0;理由:由③和①进行对比可知升高温度后A的平衡浓度减小,即A的转化率升高,平衡向正方向移动,而升温是向吸热的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H>0

(4)从图上读数,进行到4.0 min时,实验②的A的浓度为:0.072 mol/L,则△C(A)=0.100 mol/L-0.072 mol/L=0.028 mol/L,V (A)=△C(A)/△t = 0.028 mol·L/4.0 min = 0.007 mol/(L·min),故有VB =2VA= 0.014 mol/(L·min);

从图上读数,进行到4.0 min实验③的A的浓度为0.064mol/L, 则△C(A) =0.100 mol/L-0.064 mol/L = 0.036 mol/L,V (A)=△C(A)/△t =0.036 mol·L/4.0 min = 0.009 mol/(L·min),故有VC=VA=0.009 mol/(L·min)

答案:(1)② 加催化剂;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未变

③ 温度升高;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减小

(2)40%(或0.4);0.060 mol/L;

(3)>;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4)0.014 mol/(L·min);0.009 mol/(L·min)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部分:通过图像分析比较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具体因素(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反应速率的计算、平衡转化率的计算、平衡浓度的计算、△H的判断,该题全方位考查了考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

28.(15分)有A、B、C、D、E和F六瓶无色溶液,他们都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无机试剂。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B、C、D和F是盐溶液,且他们的阴离子均不同。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A有刺激性气味,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

②将A分别加入其它五中溶液中,只有D、F中有沉淀产生;继续加入过量A时,D中沉淀无变化,F中沉淀完全溶解;

③将B分别加入C、D、E、F中,C、D、F中产生沉淀,E中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④将C分别加入D、E、F中,均有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均不溶。

根据上述实验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定溶液是(写出溶液标号与相应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不能确定的溶液,写出其标号、溶质可能的化学式及进一步鉴别的方法:_______。

解析:(I)由题干表述可知A和E不是盐,又由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推知E为硫酸(③步操作进一步确定);(II)由题干和①步操作可知A为氨水; (III)再由②步操作可知F中阳离子为Ag+ 发生的反应为:

Ag+ + NH3·H2O === AgOH↓+NH4+ ;

AgOH + 2NH3·H2O === [Ag(NH3)2]+  + OH- + 2H2O;而常见的盐中只有AgNO3可溶于水,故F为AgNO3;(IV)由③步操作可知B中阴离子应为CO32-,由于此无色无味的气体只能是CO2,B、C、D中能生成沉淀说明不能是HCO3-,而阳离子可是常见的K+、Na+、NH4+ 等待定(V)同样由②步操作D中能与氨水生成沉淀的无色溶液中常见的为阳离子为Mg2+ 或Al3+,而阴离子需待下步反应再确定;(VI)由④步操作生成的沉淀为可能为AgCl、AgBr、AgI、BaSO4、H2SiO3(不合理)等,但限于题干所述中学常用试剂,则沉淀应为AgCl和BaSO4,才不溶于HNO3,一个是与AgNO3结合生成的沉淀,一个是与硫酸结合形成的沉淀,故C应该同时含有Ba2+ 和Cl-即,C为BaCl2,进而推出D中阴离子应该为SO42-,因为题干所述盐溶液中阴离子均不同,故D为Al2(SO4)3或MgSO4其他解析见答案。

答案:(1)A  NH3·H2O; E   H2SO­4;    F   AgNO3;     C   BaCl2

(2)B   Na2CO3或K2CO3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B,在酒精灯火焰中灼烧,若焰色呈黄色则B为Na2CO3溶液;若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呈紫色,则B为K2CO3溶液

D  Al2(SO4)3或MgSO4,    取少量D,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继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若沉淀溶解,则D为Al2(SO4)3溶液,若沉淀不溶解,则D为MgSO4溶液。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涉及到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反应、未知物的推断、物质的检验、常见物质量多与量少的反应不同,现象不同等等,此题综合性强,难度大,区分度很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经典好题。

29.(15分)请设计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

(1)在下面方框中,A表示有长颈漏斗和锥形瓶组成的气体发生器,请在答题卡上的A后完成该反应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夹持装置,连接胶管及尾气处理不分不必画出,需要加热的仪器下方用△标出),按气流方向在每件仪器下方标出字母B、C……;其他可选用的仪器(数量不限)简易表示如下:

(2)根据方框中的装置图,在答题卡上填写该表

仪器符号

仪器中所加物质

作用

A

石灰石、稀盐酸

石灰石与盐酸生成CO2

 

 

 

 

 

 

 

 

(3)有人对气体发生器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                                                     ;

(4)验证CO的方法是                                                      。

解析:(1)这里与一般的物质制备思路是一致的,思路是先制备CO2,再净化除杂,干燥,接着再与C在高温下反应制CO,再除去未反应完的CO2,我们这里只需要画装置简图即可,这是自1998年高考科研测试首次出现,至今高考终于再现了!(见答案)

(2)与2009年27题相似这在今年的训练题中比较流行,如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黄冈中学模拟题等均再现了,不难学生能够作答和得分(见答案)

(3)这在以前题目中出现了多次,一般学生能答对

(4)此问答案很多可以点燃,看火焰看产物;也可以E后面再接个灼热CuO的玻璃管后面再接个放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看玻璃管和石灰水的现象;也可应直接用PdCl2溶液等

答案:

 

 

 

 

   

    (2)

仪器标号

仪器中所加物质

作用

B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C

浓硫酸

除去CO2中的水蒸气

D

干燥木炭粉

与CO2反应产生CO

E

澄清石灰水

吸收未反应的CO2

(1)可以通过控制加酸的量,来控制气体产生的快慢;同时小试管中充满盐酸,可以起到液封的作用,防止反应剧烈时气体经漏斗冲出

(2)点燃气体,火焰呈蓝色,再用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的石灰水变浑浊

点评:实验综合能力考查,主要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的组装,装置图的绘制,试剂的合理选择,装置的改进及评价,物质的的检验等

30.(15分)有机化合物A~H的转换关系如下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链烃A有南链且只有一个官能团,其相对分子质量在65~75之间,1 mol A完全燃烧消耗7 mol氧气,则A的结构简式是        ,名称是          ;

(2)在特定催化剂作用下,A与等物质的量的H2反应生成E。由E转化为F的化学方程式是                                                  ;

(3)G与金属钠反应能放出气体,由G转化为H的化学方程式是                ;

(4)①的反应类型是              ;③的反应类型是                         ;

(5)链烃B是A的同分异构体,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共平面,其催化氢化产物为正戊为烷,写出B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6)C也是A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它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不考虑立体异构,则C的结构简式为                           。

解析:(1)由H判断G中有5个碳,进而A中5个C,再看A能与H2加成,能与Br2加成,说明A中不饱和度至少为2,又据A 1 mol燃烧,消耗7 mol O2,故A分子式为:C5H8,再据题意A中只有一个官能团,且含有支链,可以确定A的结构简式如下:(CH3)2CHC≡CH,命名:3-甲基-1-丁炔。

(2)(CH3)2CHC≡CH与等物质的量的H2完全加成后得到E:(CH3)2CHCH=CH2,E再与Br2发生加成的反应见答案(2)。

(3)二元醇和二元酸发生酯化反应时,注意生成的水不能遗漏,反应条件用        ,也可以用            。

(4)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或还原反应)   取代反应

(5)考查了共轭二烯烃的共面问题,如果写出CH2=CH-CH2-CH=CH2是不符合一定共面这个条件的,CH3CH=CH-CH=CH2(存在顺反异构)是共轭二烯烃,中间单键不能旋转可以满足;CH3CH2C≡CCH3可以满足,三键周围的四个碳原子是在同一条直线的,那另外那个碳原子无论在哪个位置都是和这4个碳共面的,因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

(6)很难,超出一般考生的想象范围,其实前几年在全国化学竞赛试题里出现过,要抓住不饱和度为2,,一个三键不能满足1氯代物只有一种,同样两个双键也不能满足,一个环,一个双键也不能满足,只有想到两个环,5个碳只能是两个环共一个碳了。

答案: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有机物的转化关系,结构-官能团-性质,这条主线一直是高考的主干题型,题目试图将烃和烃的衍生物连续起来考查官能团的转化关系,涉及到具体的知识点有:通过计算确定分子式和结构简式、并对其命名;三键的加成、双键的加成、卤代烃的水解、二元醇与二元酸的酯化、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书写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等等。

参考文献:河北省教育考试院《考试与招生》增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73005.html

相关阅读:2010年全国高考宁夏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