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课堂互动
1.师:接舆是一个隐士。所谓隐士,乃是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救而知难隐退的人。本章记孔子传道济世的心情不被接舆所理解,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急流勇退。古人认为,凤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时隐藏不出。
生:楚狂人把凤凰比作孔子这是对孔子的尊重,意思是说,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世呢?难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现在避世隐居还来得及。接舆在乱世时知难而退了,还想对孔子的处世态度起点提示劝阻作用,实际上,他是不可能理解孔子传道济世的理想和做法的。
师:你认为接舆是一个怎样的人?(可结合现实谈。)
生: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看破红尘的人。
生:他是一个思想孤独的人。
师:请详细谈一下他如何看破红尘,如何思想孤独。
生:接舆生逢乱世,他的思想和众生截然不同,如同庄子有时是“大而无当”。这在一般人看来,他确实有点癫狂。可正因为如此,就成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这样看来他就是一个孤独的人。也就是道不同,吾谁与归?结合现在来说,就是他对现实看得太清,世混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惟我独醒。红尘看破、便就无欲无求、乡隐于世,也不愿与世同流合污。故他反对孔子积极出世的态度。
生:不,我反对这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接舆是一位明哲保身的人。即使天下无道也应积极出世,用自己的学问为社会作贡献,为人民谋利益。与山林为伍,与鱼虾为友,那人生有何意义。孔子也说过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师:同学们就这一问题讨论得不错,都很有见地。我看还有一些同学跃跃欲试,由于时间关系,这一问题就讨论到这里。课后我们可就此观点开展一个辩论会,到时再请各位同学畅所欲言。
2.师:个人总是要在一定社会中生存。如何生活?隐士的态度与孔子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涉及到如何处理群与己、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微子》向我们说明了这一道理,试分析。
生:在子路问津的故事里,孔子把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看作是与鸟兽为伍的人,并认为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中国古代素有“孔席不暇暖”之说,意思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一生忙忙碌碌,奔波不定,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游说列国,奔走于道途,不能久留于一地,可见其积极入世的执著劲头非同一般。
师:孔子尽管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他并没有真正隐居过;相反,正因为天下无道,孔子才毕生“志于道”,决定用“道”来改变它。即使有人讥讽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还是百折不挠,积极入世。孔子的这种积极入世精神意味着自我的实现跟对群体的社会责任感是联系在一起的。
3.师:《微子》(七)和上面几章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本章是通过对一个具有一定情节的小故事的描写,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如丈人的语带讽刺的话,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对孔子等不参加生产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的不满。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
生: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之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厉的批评,同时表达了孔子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处世的态度。这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成为彼此思想矛盾的根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7864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