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史传类阅读第二轮导练复习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8时 史传类阅读

典例导练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徐学士元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

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解析】 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言实词在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D项,“归”应是使动用法,“使……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解析】 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言虚词在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C项,均为介词,把。A项,代词,他/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于是/介词,通过。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3.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解析】 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有误。应是“一日伯兄期年家,先生欲豫焉”所引发的事,使兄长对万斯同刮目相看。

4.把原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第(1)句,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骇”与“然则”;第(2)句,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走”“道”
“退”。

【参考译】 万斯同先生,字季野,鄞县人,是户部员外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从小就桀骜不驯,不肯服服帖帖地跟随他的几个兄长,所到之处总有很多的破坏,他的兄长也都忽视了他。万泰想把他送到寺庙,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将他关闭在空房子里。万斯同看到架子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读了以后非常喜欢,几天就读完了;又看到有经学之类的书,也全读完了。从空房子里出后,于是常常跟在兄长的后面,听他们谈论。一天,长兄万斯年在家里开,万斯同想参加,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呀?”万斯同回答说:“看诸位兄长所为,也很容易呀。”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

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就从经义中选了题目考他,(万斯同)洋洋洒洒数千字,一会儿就完成了。长兄十分惊诧,拿着稿哭了,把这事告诉了户部员外郎说:“差点儿耽误了我的弟弟。”户部员外郎也惊愕地说:“差点儿耽误了我的儿子。”从这一天开始给万斯同添置了新衣新鞋,送他到私塾读书。过了一年,把他送到梨洲先生那里接受学业,梨洲先生将他安置在最好的位置上就座。万斯同读书一目数行,犹如大海决堤,然而他坚守先儒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要看,没有益处的不要写,所以,他没有什么书不读,但是能够辨识出其中的要义。

清代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学者,浙江巡道许鸿勋推荐了万斯同,由于万斯同极力推辞才作罢。第二年,诏令修撰《明史》,昆人徐元请万斯同先生参与,当时史局中聘用的士人可享受七品的俸禄,称为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想引用成例把(七品俸禄、翰林院纂修官)授给万斯同,万斯同请求让他以平民的身份进入史局,不要官衔,也不拿俸禄,总裁答应了他。诸位纂修官将稿子交后,都送给万斯同修订审核,万斯同审阅完,告诉服侍的人说: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应当补进去;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可以参照校对。服侍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有差错的。

《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斯同亲自定稿,虽然后不完全是万斯同的原,然而看万斯同的底稿,完全可以自成一书了。万斯同刚到京师时,当时的舆论认为他的专长在于史学,等到昆人徐乾学守丧期间,万斯同与他交谈《丧礼》,人们才知道万斯同对经学的精通,徐乾学于是就请万斯同编纂了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等方面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师才子贤士荟萃,每人都把各自的特长展示出,而万斯同最低调,然而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一般的士人,没有不尊称他为万先生的,而万斯同与别人往,他只自称为“布衣万斯同”,不曾有别的称呼。

万斯同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十分儒雅,然而内心耿直。原督师的亲家正担当要职,乞求史馆对于原督师稍微宽容,万斯同则将他的罪过一一列举告诉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儿子窘迫至极,万斯同为了帮他谋求一个职位而十分劳累,最终也没有如愿,然而万斯同没有感到倦怠。父亲的朋友冯跻仲的几个儿子被没收到勋卫家做奴仆,先生为他们赎身使他们得以回归。不意气行事,不大张旗鼓,尤其喜欢奖掖后生,惟恐失去人才,在集会中诚恳地反复申明自己的意愿,或许他就是孔子所说的身体力行的君子啊。去世后,他的门生给了他“贞”的谥号。

2 [2011•江西卷]阅读下面的言,完成问题。(21分)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注】 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解析】 D 本题考查对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夺:改变。A.“比”的本义为“并列,并排”,《说》中有:“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如: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B.“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矫”即假托之意。C.“其称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指”为“旨”的通假字,即意旨,中就是这个用法。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如果不通顺可能有误。也可以用知识迁移法,“夺”在《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意为“改变”。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A.
     作《师说》以贻之  

    上贤而释之
  B.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庄助复为请告   
  C.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尊宠于群臣无二
  D.
     以勇气闻于诸侯

【解析】 B 本题考查对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以”均表目的,用,连词;B.表承接,于是,就,连词 /表转折,却,连词;C.均为介词“替”;D.均为介词,“在”。江西卷高考语对言虚词的考查和全国各省市一样,是内外结合。备考时不要抛弃本,在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无疑会提高答题的正确率。理解常见言虚词在中的意义和用法,先把这个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可翻译成同一个词,意义是否一样。然后联系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的关系。最后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7.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解析】 C 本题是考查言的断句能力。这是2011年江西高考新增的考点。要正确断句,理解意是根本,但在分析时,还是有一些方法的。比如,分析词语,进而分析它所作的成分,如本题中的“上”,“上”意为皇上,名词。既可为主语,亦可为宾语,划入句首作主语,划入句尾作宾语。显然,将“上”视作主语语势更畅。且在言中,省略宾语应较省略主语更频繁,在划分句读时要特别注意。

8.把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进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注意“数”、“内”、“迁”的用法,每字1分,大意1分)
(2)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奉”、“亢礼”各1分;“与”省略“之”即“对待他”1分;大意1分)
(3)(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贤:意动用法1分;所疑:疑难大事,1分;加:更,1分;大意1分)

【参考译】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向皇上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看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方便,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中的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认为他贤德就赦免了他的罪。因为(汲黯)多次直言进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治理郡里的事务,只是关注重大的事情罢了,并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

汲黯身体多病,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庄助又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用利)引诱他不会,(用威)驱赶他不会去,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非常的勇士,也不能改变他的志节。”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的印信到军营,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的礼仪相待。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位尊权贵,您不可以不下拜。”

汲黯说:“凭着卫青的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吗?”卫青听说这事,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踞厕:坐于床侧。一说,坐在厕屋里)接见他。丞相公孙弘燕在汉武帝闲暇时被召见,汉武帝连帽子都不戴;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点拨提升

史传类言阅读的基本点
(一)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体特点抓重点。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具体说,对记叙性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要了解古代传记人物的基本类型:刚烈、忠贞、勇猛、爱国、诚信、孝悌、正直、谨慎、勤勉、博闻、聪慧……

(二)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的层次。读一篇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末。再则,的层次结构,是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而定。

(三)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的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的题目、中或后的注释、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的内容。

(五)回查对,将选项中现代叙述字与言原对应字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的关键。

易错提示

在史传类言阅读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人物的张冠李戴,事的前后倒置、时空错位、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新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言,完成后面的题目。(23分)
初,天子之立①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刘)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挑战。太祖击破之,斩?,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太祖还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复壁。绍为高橹,起土,射营中,营中皆蒙?,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太祖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又遣奇兵袭击绍运车,大破之,尽焚其谷。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

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余众伪降,尽坑之。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
自军败后发病,(建安)七年,忧死。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注】 ①天子之立:指董卓废除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绍渡河,壁延津南  壁:修筑工事
B.绍为高橹,起土 起:垒起
C.余众伪降,尽坑之 坑:(被)活埋
D.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 简:精简
【解析】 D “简”应为“挑选”之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
以勇气闻于诸侯
B.将军据河之固,拥四州之众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我未劳而彼已困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D.尽焚其谷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解析】 B A.以,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意义和用法相同;C.而,转折连词,却/并列连词,又;D.其,代词,他们的(袁运粮队)/副词,还是。

3.请用“/”给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3分)
救 右 则 击 其 左 救 左 则 击 其 右 使 敌 疲 于 奔 命 民 不 得 安 业 我 未 劳 而 彼 已 困 不 及 二 年 可 坐 克 也。

【答案】 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每断对一处得0.5分)

4.从全看,你认为袁绍在与曹操的对抗过程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②速战速决,急于求成;③多次不采纳谋士正确的建议(不纳忠言);④错失良机。(每点1分)

5.把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袁绍(这才)后悔,他想让太祖(曹操)把献帝送到鄄城,以便自己就近接触(天子和公卿百官),但太祖拒绝了他。
(2)北方(我们)的军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士气和勇敢精神比不上南方(曹操)的军队,而曹军粮食短缺、后勤物资供应远不如我们。
(3)可以再派遣蒋奇另外带一支军队在外围(配合行动),以防备曹操的偷袭。

【参考译】
当初拥立皇帝并不是袁绍的意愿,等到(献帝)逃到了河东,袁绍还是派遣部下颍川人郭图前去朝拜。郭图回后劝说袁绍恭迎献帝迁都邺城,袁绍不同意。不久,太祖(曹操)迎接献帝迁都许县,(曹操)收复了河南一带的土地,关中(诸州、郡县)也都亲附(曹操)太祖。袁绍这才后悔,他想让太祖(曹操)把献帝送到鄄城,以便自己就近接触(天子和公卿百官),但太祖拒绝了他。建安五年,太祖亲自东征刘备。田丰劝说袁绍袭击太祖后方,袁绍以儿子有病推辞,不同意。田丰以手杖击地说:“遇到这样一个难得的良机,却因为婴儿生病而错失这个机会,可惜呀!”

袁绍渡过黄河,在延津以南地区修筑工事,派刘备、?去(向曹操)挑战。太祖打败了他们,斩杀了?,接着再战并俘获了袁绍的大将,袁绍军队大为震动。太祖回军官渡。沮授又劝袁绍说:“北方(我们)的军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士气和勇敢精神比不上南方(曹操)的军队,而曹军粮食短缺、后勤物资供应远不如我们。因此对曹军说速战速决有利,可对我军说却是打一场持久战更有利。”袁绍不听。指挥大军进逼官渡,与曹军交锋,太祖军队没有打赢,退回营地坚守。袁绍修造(多座)高楼,又垒起了高高的土,(弓箭手)用箭射到曹营中。曹营中士兵都要持盾牌遮挡身体,大家都非常害怕。太祖于是制作了发石车,抛射石块摧毁了袁绍修建的高楼。

袁绍又挖地道,想袭击太祖的军营。太祖就在军营内挖掘了一条长长的壕沟截断袁军的地道,又派一支奇兵袭击袁绍的运输车队,打败了他们,把运输的粮食全部烧毁了。太祖与袁绍两军对峙日久,百姓们受战争之苦也疲惫不堪,粮食缺乏了,很多人都反叛到袁绍那里去了,曹军的粮草很缺乏。这时,恰逢袁绍派淳于琼等率领一万多兵马北上迎接运输车队,沮授劝袁绍说:“可以再派遣蒋奇另外带一支军队在外围(配合行动),以防备曹操的偷袭。”袁绍又没有采纳。淳于琼夜宿在乌巢,距离袁绍的大军四十里。太祖于是留下曹洪守卫军营,亲自率领步骑五千等到夜晚偷偷地去攻击淳于琼。袁绍派骑兵去增援,被打败了。曹操大胜了淳于琼等,把他们全杀了。

太祖回军,还没有到达营地,袁绍的将领高览、张?等便率领他们的部队投降了。袁绍的军队崩溃,袁绍与长子袁谭各自骑马渡过黄河逃跑了。他剩下的部队假装投降,(发现后)全部被活埋了。
当初,袁绍率军南下的时候,田丰劝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他的军队虽然数量少,但不可轻视,不如从长远计议与他相持。将军你占据险要的河地势,拥有四个州的土地与百姓,对外可以结交英雄豪杰,在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操练兵马,然后挑选出其中的精锐部队,分编成几支奇兵,乘(曹操)空虚的时候轮流出,骚扰河南地区。

曹操救援右边则攻击他的左翼,救援左边则攻击他的右翼,使敌军疲于奔命,(他的)百姓不能安居和从事生产,我军没有劳顿而敌军已经困顿了。用不了两年,可以坐等着打败他。现在放弃长远计策,而想倾全力毕其功于一役,万一不如你的志愿,后悔也不及了。”袁绍没有听从。田丰仍再三劝谏,袁绍非常生气,认为他扰乱军心,于是用脚镣手铐囚禁了他。
自从官渡之战兵败后,袁绍便发病不起。建安七年,在忧郁中死去。

二、阅读下面的言,完成后面的题目。(22分)
  张鉴,字德明,瀛州团练使藏英之孙。父裔,以荫补供奉官。鉴本将家,幼能嗜学,入卫州霖落肄业,凡十余年。太平兴国三年,擢进士第。升朝,为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婺州,就迁著作郎。还,拜监察御史。奉诏决狱江左,颇雪冤滞。历殿中侍御史。

王明、李惟清荐其能,用为江南转运使。本部有大姓为民患者,鉴以名闻。太宗尽令部送魁首及妻子赴阙,以三班职名羁縻之,江左震肃。淳化中,盗起西蜀,王继恩讨平之,而御军无政,其下恃功暴横。益州张咏密奏,请命近臣分屯师旅,即遣鉴与西京作坊使冯守规偕往。召对后苑门,面授方略。鉴曰:“益部新复,军旅不和,若闻使命骤至,易其戎伍,虑或猜惧,变生不测。请假臣安抚之名。”太宗称善。鉴至蜀,继恩犹偃蹇①,不意朝廷闻其纵肆。鉴之行,付以空名宣头及廷臣数人,鉴与咏即遣部戍卒出境,继恩麾下使臣亦多遣东还,督继恩辈分路讨捕残寇,而鉴等招辑反侧。事平归朝,未至,拜左谏议大夫、户部使。

会五路进兵讨西夏,令鉴乘传往环州,与李继隆议护送刍粮入灵州。及还,上疏曰:“关辅之民,数年以,并有科役,畜产荡尽,室庐顿空。加以浦洛之行,曾经剽劫。原州之役,又致迁延。非独令之弗从,实缘力所不逮。况复本户税租,互遣他州送纳,往返千里,费耗十倍。今若复有差率,益流致亡,纵令驱迫,必恐挠溃。愿陛下特垂诏旨,无使重劳,因兹首春,俾务东作。事当深虑,理要预防。若待川决而后防,火炽而方戢,则焚溺之患深矣,虽欲拯救,其可得乎?”
  寻诏鉴专督军粮,以军兴法从事,馈运颇集。咸平初,改工部侍郎、出知广州。居二年,民条其政绩,上请刻石。

初,鉴在南海,李夷庚为通判,谢德权为巡检,皆与之不协。二人密言鉴以赀付海贾,往贸市,故徙小郡。至是,鉴自陈有亲故谪琼州,每以奉米附商舶寄赡之,又言夷庚、德权?人贪凶之状,上意稍释。召还,以疾徙知相州。有芝草生于监牧之室,鉴表其祥异,以为河朔弭兵款附②之兆。优诏答之。景德初,卒,年五十八。
(选自《宋史•张鉴传》,有删节)

  【注】①偃蹇:高傲。②款附:归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奉诏决狱江左,颇雪冤滞    滞:积压的
  B.不意朝廷闻其纵肆       意:怀疑
  C.民条其政绩,上请刻石     条:分条列举
  D.鉴表其祥异          表:上奏

  【解析】 B 意:以……为意、把……放在心上。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本部有大姓为民患者
  A.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实缘力所不逮
  B.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谢罪

    若闻使命骤至,易其戎伍  
  C.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因兹首春,俾务东作
  D.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解析】 C B项,助词,“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不译。 A项,代词,……的人/代词,这样。C项,连词,如果/动词,像。D项,介词,趁着/介词,凭着、靠着。

8.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出身于将门之家、幼年嗜好读书的张鉴,靠父亲张裔的恩荫补缺做了供奉官。后考中进士,任过多种职务,还历任殿中侍御史。
  B.张鉴具有远见卓识。在处理大将王继恩的问题上,建议朝廷采取以抚代惩的策略,督促王继恩追剿盗贼,稳定了军心,收到很好的效果。

C.张鉴上书朝廷,力陈老百姓的困苦,指出送纳租税的弊端,认为应当爱惜民力。不久朝廷就任用他专门负责督运军粮,颇见成效。
  D.在南海时,同僚与张鉴不和,密告他勾结海外商人往贸易。张鉴自陈有亲故被贬谪琼州,并反控同僚贪婪凶残,皇帝成见稍稍解除。
   
  【解析】 A 张鉴的父亲是张裔,张裔靠祖上恩荫补了供奉官的缺。

9.把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化中,盗起西蜀,王继恩讨平之,而御军无政,其下恃功暴横。(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待川决而后防,火炽而方戢,则焚溺之患深矣,虽欲拯救,其可得乎?(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淳化年间,盗贼在西蜀起事,王继恩讨伐平定他们,然而管理军队没有政令,他的下属仗着功劳而凶暴强横。(2)如果等河决口以后才去防治,火势旺盛以后才去灭火,那么焚毁和淹没的祸患已经深重了,即使想拯救,难道还得及吗?

  【解析】 第(1)句“盗起西蜀”状语后置,“平”“政”
“恃”各1分,大意1分。第(2)句“戢”“焚溺”“虽”“其”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张鉴字德明,是瀛洲团练使张藏英的孙子。父亲张裔,靠恩荫补供奉官。张鉴出身将军之家,幼时能够爱好学习,进入卫州霖落修习学业,总共十多年。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及第。升为朝官,任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婺州知州,就地升任著作郎。回朝为监察御史。奉诏判决江左的刑案,昭雪冤屈积案很多。历任为殿中侍御史。
  王明、李惟清推荐他的才能,任用为江南转运使。本地区有世家大族成为老百姓的祸患,张鉴把他们的名字上报皇帝。太宗命令当地全部押送其家族首领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赶赴朝廷,以三班的名义拘禁他们,江左震惊肃静。淳化年间,盗贼在西蜀起事,王继恩讨伐平定他们,然而管理军队没有政令,

他的下属仗着功劳而凶暴强横。益州张咏秘密上奏,请求命令大臣分驻军队,就派张鉴与西京作坊使冯守规一同前往。召他们在后苑门应对,皇上当面授给方针策略。张鉴说:“益部刚收复,军队不和,如果听到使命突然到,替换他们的军队,(我)担心有的猜疑畏惧,发生难以预料的变故。请让我假借安抚之名。”太宗称好。张鉴到了蜀,王继恩仍然傲慢,不把朝廷已知道他放纵恣肆的事放在心上。张鉴到蜀时,给他空名任命书并任命朝臣几人,张鉴与张咏就率领戍守的士兵出境,王继恩部下的使臣也大多被向东调遣回去,监督王继恩等人分路讨捕残余的盗匪,而张鉴等人招抚不安分队伍。事情平息后回朝,还未到京,就被任为左谏议大夫、户部使。

当时朝廷分兵五路进军攻打西夏时,朝廷命令张鉴乘驿车前往环州,与李继隆商议护送粮草进灵州。张鉴回后,上书说:“关辅的老百姓,几年以,全都有苛税劳役,家畜产业荡尽,住房全空。加上浦洛之行,曾经遭遇抢劫。原州之战,又造成搬迁拖延。不是不听从命令,实在是能力达不到(力不从心)。何况现今又追加征税,本地户口的赋税田租,交互派遣到别的州送交,往返千里,费用损耗十倍。现在如果再有征收,更加造成逃亡,纵使驱赶逼迫,必定扰乱逃散。希望陛下特别赐以诏书,不要加重劳役,趁着孟春,让老百姓致力于春耕。事情应当深加考虑,先做预防。如果等河决口以后才去防治,火势盛了后才灭火,那么焚毁和淹没的祸患已深重了,即使想拯救,难道还得及吗?”

不久皇上下诏让张鉴专门督查军粮,以军中法令行事,运送很见成效。咸平初年,改任工部侍郎,出朝做广州知州。任职二年,百姓把他的政绩分别列举上报请求刻碑。
  起初,张鉴在南海,李夷庚任通判,谢德权任巡检,都跟他不和。二人秘密奏报张鉴把钱财交给海外商人,做生意,所以被调往小州任职。到了这时,张鉴自己陈述有亲戚故旧被贬谪到琼州,经常把自己的俸禄米托商船带去供养他们,又报告了李夷庚、谢德全小人贪财凶狠的情况。皇上的成见稍稍解除。朝廷召回他,因为生病调任相州知州。有芝草生在州官的房间,张鉴上奏说吉祥奇异,认为是河朔停止战争而归附的征兆。(皇上)下诏嘉奖他。景德初年,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47191.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语文鉴赏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总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