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教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高中学习网
M
第16课 苏联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教案
一、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
知道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成就和失误;
知道苏联三十年代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
理解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和方法来分析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的认识,理解民主体制的建设和领袖品格对国家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二、要点
重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说明: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完成了农业的集体化,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故为重点。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复习提问: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领导时期,苏俄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实施结果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苏维埃俄国先后实施了战士共产主义者和新经济政策但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导入新课。
说明
本环节意在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一方面让学生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讲授“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指出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形成了后来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经济、政治体制。
请同学们阅读第77页第二、三段,分析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是什么?工业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分析归纳。
说明
本环节意在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明白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目标是: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2、讲授“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指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同学们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说明
本环节意在训练学生阅读、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3、讲授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请学生思考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方式及其有何积极意义和弊端?
说明
本环节意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分析、归纳,并且,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教师在学上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强调指出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讲授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提问苏联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肃反运动”有何危害?
说明
本环节意在通过学生分析、整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使学生明白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称为“斯大林模式”,其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1938年间的肃反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当时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肃反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5、组织学生讨论评价“斯大林模式”。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说明
本环节意在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得失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学上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指出“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6、小结与练习。结合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说明
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又巩固了新知识。材料:“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1)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走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san/8274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