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三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南昌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生物试卷一、选择题(40题,每个1.5分)1.关于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真核细胞核膜上有核孔,DNA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B. 原核细胞的核膜也具有两层膜,利于控制物质的进出 C. 核仁中的DNA控制着细胞代谢 D. 染色质上的DNA贮存着大量的遗传信息2.下列几种细胞中核仁较小的是( )胰腺细胞 B.神经细胞 C.胚胎细胞 D.肿瘤细胞3.有人利用真核单细胞生物a、b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这个实验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 B.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质 C.c性状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信息共同决定的 D.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一切性状的发生4.放入30%蔗糖溶液中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的一组细胞是( ) ①洋葱根尖生长点细胞 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③洋葱表皮细胞 ④干种子细胞 ⑤蛔虫卵细胞 ⑥洋葱根毛细胞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⑥5.将马铃薯块切成两半,各在其上挖个凹穴,穴内外分别放两种溶液(图中黑色),一种是清水,另一种是0.3g/mL的蔗糖溶液,液面一样高。一段时间后液面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中c处细胞失水B.a是蔗糖溶液,b是清水C.甲中c处细胞吸水 D.马铃薯块细胞液浓度应比0.3g/mL的蔗糖溶液浓度大 6.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A.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B.细胞处于生活状态或已死亡C.细胞液和周围溶液浓度的相对大小D.溶质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7.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6h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8.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特点有关。研究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方式是( )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 C.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 D.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9.物质进入细胞都要穿过细胞膜,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的方式不同。下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物质进入细胞膜的三种不同情况。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癌细胞吸收赖氨酸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由此可见癌细胞吸收赖氨酸的方式是( )① B.② C.③ D.均有可能10.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在该实验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被动运输C.甲>乙,主动运输 D.甲=乙,主动运输11.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既能产生酶又能产生ATPB.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C.酶与ATP均具有高效性与专一性D.ATP含有核糖,而所有的酶均不含核糖12.下列关于ATP和ADP相互转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TP和ADP相互转化是一种可逆反应B.细胞可以利用热能将ADP转化为ATPC.ATP转化成ADP时, 所有的高能磷酸键都断裂D.活细胞中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刻发生13.人成熟的红细胞?蛔虫细胞?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合成ATP的场所分别是( )①细胞质基质 ②叶绿体 ③线粒体 ④高尔基体A.①,①③,①②③B.①③,①③,①③C.①,①,①③D.①,①③,①③④14.下列对生物体内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B.在线粒体中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氧气的消耗C.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不是同一物质D.细胞内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都是以ATP为中心环节的15.在叶绿体中,消耗ADP和Pi与产生ADP与Pi的部位依次是(  )①内膜 ②基粒 ③基质 ④外膜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6.在适宜温度、pH条件下,图中实线表示没有酶促反应的进程。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物中,则图中表示此反应进程的是(  )A.曲线a B.曲线bC.曲线c D.曲线d17.下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C.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积累量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大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18. 下图表示一个有酶起作用的化学反应,则A、B、C最可能代表 ( ) A.麦芽糖酶 麦芽糖 葡萄糖 B. 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C.蛋白酶 蛋白质 多肽脂肪酶 D. 脂肪 甘油和脂肪酸19.右图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7℃ B.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增大 C.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pH不变 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20.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容器内,pH调整至2.0,保存于37℃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B.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水 C.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21.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蛔虫进行无氧呼吸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C.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产物D.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能产生乳酸22.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 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 C.丙试管中有大量的ATP产生 D.丙试管中无CO2产生23.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  )。A.葡萄糖→丙酮酸→水 B.葡萄糖→丙酮酸→氧C.葡萄糖→氧→水 D.葡萄糖→丙酮酸→CO224.取适量干重相等的4份种子进行不同处理:(甲)风干,(乙)消毒后浸水萌发,(丙)浸水后萌发,(丁)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消毒。然后分别放入4个保温瓶中。一段时间后,种子堆内温度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5.稻田长期浸水,会导致水稻幼根变黑腐烂。测得水稻幼根从开始浸水到变黑腐烂时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幼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和无氧呼吸速率皆降低B.Ⅱ阶段幼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和无氧呼吸速率皆升高C.Ⅲ阶段幼根因无氧呼吸的特有产物丙酮酸积累过多而变黑腐烂D.从理论上讲,为避免幼根变黑腐烂,稻田宜在Ⅱ阶段前适时排水26.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bcdCO2释放量10867O2吸收量0347A.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和乳酸B.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C.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D.d条件下,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27.某研究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 A. 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B. 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C. 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D. 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28.如图是一晴朗夏日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C点和B点相比较,叶肉细胞内的C3、C5、ATP和[H]的含量发生的变化依次是(  )。A.升、升、升、升 B.降、降、降、降 C.降、升、升、升 D.升、升、降、降29.图示乙图是将甲置于自然环境中,测定南方一晴天一昼夜密闭透明小室内氧气的增加或减少量而得到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2时对应的点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CO2供应不足造成的B.如该植株培养液中缺Mg,那么A点应向右移动C.A→B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CO2 D.小室内O2总量最大时刻是16点30.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B.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31.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温度/℃5101520253035光照下吸收CO2/(mg?h-1)1.001.752.503.253.753.503.00黑暗中释放CO2/(mg?h-1)0.500.751.0江西省南昌三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18001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