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始兴县风度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风度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càng) 皈依()(chū)?B.(kuì) 销蚀(shí) 自诩(xǔ)? 垂头耷耳(dā) C.(chǔn) 暴殄(tiǎn) ?敌忾() 掎角之势(qí)D.(shǔ) 口讷(nè) ? 熟谙(yīn) 矫揉造作(jiāo)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既称为小品文,它必须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相对地说,篇幅不宜太长。乐毅的《报燕惠王书》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不能不说是肺腑之言和性灵之作,但由于它们的篇幅长,就不能算作小品文。有的文章虽短,而且具有一孔之见,如柳宗元的《读论语》和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可是作者在篇中毕竟过多地诉诸理性而不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当然也不能居于小品之列。A.短小精悍B.言简意赅 C.肺腑之言 D.一孔之见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景区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古玩、佩饰、名人字画、导游地图、根雕作品等多种商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B.领导班子是否廉洁奉公,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C.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D.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道德素质。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别出心裁, , , , , , 。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①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②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③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像来④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⑤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⑥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A.④③②①⑥⑤ B.⑤④①⑥②③C.④②①⑥⑤③? D.⑤②①⑥③④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 巡按畿内。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擢右佥都御史 擢:提拔B.每岁自冬徂春 徂:往、到C.初,亨信尝奏言 :D.寇骑日薄城下 薄:逼近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及土木之变 亨信让之曰B. 以图入寇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C. 始召入为御史 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 D. 宜预于直北要害卒于家7.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罗亨信“刚正勇敢”的一组是)(3分)①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②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③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 ④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⑤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 ⑥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A.①③⑤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C.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D.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3分)(2)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3分)(3)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4分)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写意性”。把“写意”视为笔墨形式,是明以后的事。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它理应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如果把,“写意”简单地看成是笔与墨之间的一种形式和单纯的绘画技法问题的话,就会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神似论”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交巨流,因为“神”是主宰形貌的精神本质。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而不存”表现物象,没有“神”,不管“形”怎样鲜明、逼肖,也很难生气郁勃。所以把写“神”、表现“神韵”“神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中国画在注重“神”之外,还更注重“意”,因为“神”多在物“意”之中,轻“形”与其说是基于重“神”,毋宁说是为了表“意”。因为从艺术表现看,“意”是构成一神似”、“神韵”的重要条件:“意”既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又是创作方法。“意”的基本特征,如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到之到”。清人查礼在他的《画梅题跋》中论画梅时说:“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中国画“不似而似”则似在“神”,“不到而到”则到在“意”,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这虽说是宋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以代表中国绘画艺禾的审美原则。“精”之所以要.“造疏”,“精”在中国画中所以来能长足地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为忌。这在唐人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提出:“精之为痛也,而成谨细。”“谨细”是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张彦远的《论画体》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特剐是理解中国画的重“意”很有帮助。他说:“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随着主观描写的增加,从塑造形象的写神、表意和追求自然浑成中生发机趣,进而又产生了表现画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题内容的“写意”。但是无论是表现具体形象的“神”“意”,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和画中主题的“写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人汤逅所说:“以意写之,不在迹象。”“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说依据“迹象”,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表物象之“意”是画家在他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采形象,可以不受客观对象拘束;当他创造“达心”“适意”、的艺术想象并进而表现自然景色和社会事物对,不仅不受客观对象的拘束,而且还可以用“运实入虚”或“运虚入实”的手法创造画意。此外,中国历代画家、文人也以画“造意”,这和他们的绘画观、审美理想紧密相联。他们把绘画看作和创作诗文一样,也是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他们之所以重“意”,正是为了以达其心、适其意。唐代王维的画更带有较强的主观抒情的性质,宋人画更多的是借助梅、竹的习惯寓意来比喻人的节气和情操。?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中国画的美学体系迥异于西方美学体系,它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因此,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缺乏典型性,也不真实。B.中国绘画艺术的轻“形”,不仅是为了强调“神似”“神韵”,更是为了表“意”,因为“神似”“神韵”的构成离不开“意”。C.中国画的创作:“意”贯穿始终。从审美构思.形象塑造,到思想主题表达,都离不开“意”,“意”既是手段,也是目的。D.中国广东省始兴县风度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22588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