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复习:做好看书和记忆知识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学习指导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复习工作,要解决好如何看书,如何记忆知识。

  看书,主要是高一历史的课本,我们必须把教材通看一遍,不论大字还是小字,我之所以让大家看小字是因为小字是对大字的解释或说明,便于更好的理解大字内容。同时我们还必须思考,在看本节的同时我们要把本节的知识与以前所学知识对比(便于做选择题)。

  完某一节课后,我们要回想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如针对某一个事件,我们要找出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性质、意义或影响。如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当某一章看完以后,同学们应当总结这一个阶段历史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

  请注意,有些知识点在教材中配有一些图表,尤其是带星号的内容,需一并掌握。总之,看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梳理知识的过程、积累知识的过程,要做到有条不紊。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记忆。

  很多同学说,那么多历史知识,我记不住,怎么办呀。或是记了,很快就忘了,怎么办呀。其实遗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困惑,没有遗忘的记忆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在此我给大家推荐两种记忆的方法:

  历史学习中,理解的作用最为重要,如果说记忆是基础,那么,理解就是核心。第一,“理解”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前承“记忆”,理解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的,同时它对记忆又有反作用,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效记忆。后启“应用”,历史知识的应用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没有理解的知识是无法应用的。况且,转换、推断本身就已涉及到了应用层次。第二,有些题中超过“理解”能力层次的试题依然不多。有些试题大家之所以不会,不是因为超出课本范围,而是由于这些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而考生往往对隐性知识及其深浅度的挖掘感到非常棘手,实际上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如果能达到理解的层次,即对历史知识能够解释、转换和推断,隐性知识的挖掘也就到位了。

  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微观具体知识的理解,还有宏观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

  我今天要讲的是复习时的理解。即宏观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

  告诉大家一个方法──编织历史知识网络。也可以说是拉线索,拉各种各样的线索。

  编织历史知识网络,就是要把一年学到的历史知识有机地串起来,形成历史发展线索。在这过程中,将学会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对它们的掌握。比如,五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编织历史知识网络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将知识内容序号化、要点化。对细碎的历史知识进行删繁就简。

  还有很多同学询问是否需要记忆时间,时间对于历史,就象解析几何的坐标一样,坐标定不下来,就无法计算,时间不知道,就无法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认识,时间是构成历史的重要因素,因此,学习历史离不开时间。

  很多同学说,教科书上的时间太多了,我记不住,怎么办?告诉大家,时间有微观的时间,即具体时间,比如2005年4月14日,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时间点。而另一个则是宏观的时间,又叫模糊时间,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等等,这些句子中的“时期”、“以后”常常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段。

  在高中历史会考中,具体时间,是有标志性的,具有转折意义的时间。这些时间是高中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以后,应知应会的内容。比如:1840年~1842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等,这些具体时间,必须掌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262131.html

相关阅读:高一入学后必须做好的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