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试卷说明: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题3分)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规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人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按:巡查B.责以督率修缮 责:责备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望:怨恨D.擅举人自代 擅:擅自【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②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④太行伏盗皆避匿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3分)(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4分)(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3分)【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C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 牧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①路云遮寺, 清弋江②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③, 我心悬旆④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在宣州城西。 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旗子。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5分)【小题2】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与前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小题1】怀旧空吟闻笛赋, 。沉舟侧畔千帆过, 。 (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小题2】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小题3】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试题分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翻、烂柯、俱、敌国等。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偷 父 刘心武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辽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469076.html

相关阅读:福建省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15-201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