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固体、有金属光泽、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质软、熔点低、能导电导热。

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水反应
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为了安全应在烧杯上加盖玻璃片。   
观察到的现象及由现象得出的结论有:   
(1)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2)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钠的熔点低)   
(3)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有气体生成)   
(4)发出嘶嘶的响声(生成了气体,反应剧烈)   
(5)事先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变红(有碱生成)
反应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2.钠与氧气反应
 在常温时:4Na+O2=2Na2O (白色粉末)   
在点燃时:2Na+O2=△=Na2O2 (淡黄色粉末)
3.钠与钛、锆、铌等金属氯化物反应
4Na+TiCl4==熔融==4NaCl+Ti(条为高温且需要氩气做保护气)
补充
4.与酸溶液反应
钠与水反应本质是和水中氢离子的反应,所以钠与盐酸反应,不是先和水反应,钠与酸溶液的反应涉及到钠的量,如果钠少量,只能与酸反应,如钠与盐酸的反应:   2Na+2HCl=2NaCl+H2↑    如果钠过量,则优先与酸反应,然后再与酸溶液中的水反应。
5.与盐溶液反应   
将钠投入盐溶液中,钠先会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如果能与盐反应则继续反应。   如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Na2SO4+Cu(OH)2↓

钠的制取:
电解熔融氯化钠
2NaCl(熔融)=电解=2Na+Cl2↑

钠的化合物
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
Na2CO3NaHCO3
1.物理性质俗名纯碱、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粉末白色晶体
溶解性(水)溶解度Na2CO3>NaHCO3
溶液酸碱性(PH)碱性Na2CO3>NaHCO3
2.化学性质与盐反应Na2CO3+CaCl2=CaCO3↓+NaCl2不反应
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NaOH
2NaHCO3+Ca(OH)2=CaCO3↓
+Na2CO3+2H2O(少量Ca(OH)2)
NaHCO3+Ca(OH)2=CaCO3↓
+NaOH+H2O(过量Ca(OH)2)
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注:NaHCO3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更迅速
热稳定性2NaHCO3△Na2CO3+H2O+CO2↑
相互转化Na2CO3+H2O+CO2=2NaHCO3
饱和2NaHCO3△Na2CO3+H2O+CO2↑
3.用途制皂、玻璃、造纸、纺织等、热纯碱除油污。 发酵粉、泡沫灭火器、治胃酸。

2.区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方法
⑴ 加热固体。产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的是碳酸氢钠。
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⑵ 溶解,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的是碳酸钠。
Na2CO3 + CaCl2 = 2NaCl + CaCO3↓
⑶ 在固体中加入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剧烈的是碳酸氢钠。

侯氏制碱法
反应原理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H2O+CO2↑


离子反应
强电解质:强酸(硫酸、盐酸、硝酸)、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大多数盐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一类电解质。
弱电解质:弱酸(碳酸、醋酸)、弱碱(一水和铵)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的一类电解质。

离子方程式书写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海水中提取镁的方法
化学反应方程式:

镁的化学性质:
1、与空气的反应
2g + O2 === 2gO
3g + N2 ===2g2N3
2g + CO2 === 2gO + C
2、与水的反应
g+2H2O === g(OH)2+H2↑
3、与酸的反应
g + H2SO4 === gSO4 + H2↑

镁的用途:
1)镁合金的密度较小,但硬度和强度都较大,因此被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和飞机的部
2)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因此常用制造通信导弹和焰火;
3)氧化镁的熔点很高,是优质的耐高温材料


写出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47635.html

相关阅读:化学实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