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学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一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沁园春 长沙》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4.背诵这首词
学习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学习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学习流程:
一、温故知新
金手指结合初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想一想:《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 *** 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 *** 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二、鉴赏品味
想一想: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芝麻开门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的全国人民主宰这个世界。
金手指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金手指从炼字、意境、主旨等角度赏析诗句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想一想:“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 “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2、“看万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想一想: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芝麻开门诗人从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看到的是色:“万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指湘江西岸岳麓以及附近的许多峰。 “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这四字,对上句“万红遍”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碧”,与上“遍”为互,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驶。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长空:广阔的天空。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金手指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芝麻开门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金手指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想一想:“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富有表现力?
芝麻开门怅: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芝麻开门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诗人,也是个哲学家。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4、携百侣曾游。
想一想:“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芝麻开门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 “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激扬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想一想:“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芝麻开门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金手指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请归纳。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激扬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想一想: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芝麻开门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金手指下面让我们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芝麻开门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巩固拓展:
请你说说下面的每个诗句的诗眼,并中从修辞、画面、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看万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激扬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yi/52180.html

相关阅读:《故都的秋》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