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教版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下面是一篇2013人教版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知识点概述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通适用的规律,既适用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也适用微观高速运动的粒子。大到宇宙天体间的相互作用,小到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无不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它是解决爆炸、碰撞、反冲及较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类问题的基本规律。

知识点总结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其推导过程、适用条件;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只限于一维的情况。知道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知道反冲运动;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关系处理简单的碰撞和反冲运动问题。只限于一维碰撞的相关问题。

1.动量:动量是状态量,因为v是状态量,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2.动量的变化Δp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Δv的方向相同。

求解方法:求解动量的变化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1)若初末动量在同一直线上,则在选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可化矢量运算为代数运算。

(2)若初末动量不在同一直线上,则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动量守恒定律

⑴内容: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⑵适用范围: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通适用的规律,既适用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也适用微观高速运动的粒子。大到宇宙天体间的相互作用,小到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无不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它是解决爆炸、碰撞、反冲及较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类问题的基本规律。

⑶动量守恒的条件为:①充分且必要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

② 近似守恒:虽然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不为零,但系统的内力远远大于外力,此时外力可以忽略不计。如:碰撞和爆炸。

③某一方向上动量守恒:虽然系统所受外力之和不为零,但系统在某一方向上的外力之和为零,则该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4. 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1) p=p/意义: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p等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 (从守恒的角度列式).

(2)∆p =p/-p=0意义:系统总动量的增量等于零(从增量角度列式).

(3)对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①p1+p2=p1/ +p2/ 或者m1v1 +m2v2=m1v1/+m2v2/意义:两个物体作用前的动量的矢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动量的矢量和.

②p1/-p1=一(p2/-p2)或者∆p1=一∆p2或者∆p1+∆p2=0

意义:两物体动量的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

形变完全恢复的叫弹性碰撞;形变完全不恢复的叫完全非弹性碰撞;而一般的碰撞其形变不能够完全恢复。机械能不损失的叫弹性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多的叫完全非弹性碰撞;而一般的碰撞其机械能有所损失。

6.碰撞过程遵守的规律——应同时遵守三个原则

常见考点考法

各种题型都可以出现。重点是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时还与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做简单结合命题。常考查碰撞问题、人船问题、子弹打木块问题等实际过程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核反应是本考点考查的另一个主要问题,但都不复杂。

常见误区提醒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要注意“四性”

1.矢量性:对于作用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都在同一直线上的问题,应选取统一的正方向,凡是与选取正方向相同的动量为正,相反为负.若方向未知,可设为与正方向相同列动量守恒方程,通过解得结果的正负判定未知量的方向.

2.同时性:动量是一个瞬时量,动量守恒指的是系统任一瞬时的动量守恒,列方程m1v1+m2v2=m1v1′+m2v2′时,等号左侧是作用前(或某一时刻)各物体的动量和,等号右侧的是作用后(或另一时刻)各物体的动量和,不同时刻的动量不能相加.

3.相对性:由于动量大小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因此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4.普适性:它不仅适用于两个物体所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

例题:

光滑水平地面上有质量分别是3m的物体A和质量是m的物体B,A与一轻弹簧一端连接,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墙上,开始弹簧处于原长,B以速度v与A发生正碰,碰后两物体以相同的速度压缩弹簧(1)B与A发生碰撞的过程中B与A系统损失的机械能?(2)求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性势能是多少?

解析:当B与A瞬间碰撞时,弹簧依然为原长对AB系统没有作用力,那么AB系统动量守恒

⑴对AB碰撞过程:

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13人教版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学好物理这门课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10013.html

相关阅读:量子论初步和原子核的高中物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