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把心态史观引入历史教学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钱秉旦先生说:"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看不懂别人的过去也就看不懂别人的现在。"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心态史观无疑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方法论利器。

一、新的史学理论

心态史观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史学,心理史学是一门结合历史学与心理学的一种跨学科研究,其主旨是以历史分析为视角,将个人、群体与社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作为新的史学范式,心态史研究为认识人的心理活动、集体意识、精神状态与其物质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方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它注重的是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并着重考察特定历史环境下物质生活条件与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法国年鉴学派是法国心理史学的标志,年鉴学派认为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长时段"、"总体史"的综合性研究,形成包括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心理的"全面的历史学"。年鉴学派的先驱吕西安?费弗尔认为"运用集体心理方法考察了长期支配以往人们的种种观念,揭示了一定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因此心理史学的研究,"是要揭示历史上人们的情感世界,如情感生活、希望、忧虑、爱憎、信念等。为了勾画这种情感世界,历史学家必须运用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哲学、肖像学、文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学就是一门人学"。人的本质、人的自身发展、人的能力、人的情感、思想与行为、人的共处与冲突以及人与各种环境条件的相互制约与影响等等,都是心理学与历史学十分关注的问题。把心态史观引入课堂,是心态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

1.有利于扩大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范围

心理史学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行为。综合对某一问题在较大范围的理解和认识,正是达到理解全面、认识深化的有效途径。所以,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讲:"只要对心理学加以谨慎地应用,便没有任何理由不应当借助心理学来扩大历史理解的范围。"事实亦是如此,人们对任何问题,包括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在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的较为广阔的范围内去理解和认识,才能对问题有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历史教学要求我们要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因为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心态,有助于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步入近代以来的中国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生动性

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性强,有利于激发情感体验。然而中学历史教材简约性、综合性强,情境性较差,内容又包罗万象。关心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和三维目标之一。心理史学十分重视和关注个体和群体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和状态的探寻、分析和描述,正好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可以引入心态史学所使用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等来创设教学情境。如:情感与情绪、想象、观念与意识、愿望与动机、性格、气质、态度、信仰、压力、气氛、社会心态等及描述它们状态的傲慢、猜疑、恐惧、谨慎、平静、喜怒哀乐、虔诚等,可以成为教学情境的关键词或提示语。让学生直觉地去感知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心理体验、愿望动机、观念态度、价值判断和选择,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历史内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梁启超曾说:"许多历史上的事情,顺着平看似无意义,亦没有什么结果,但是细细的把长时间的历史通盘联络起来,就有意义,有结果了。比如晚明时代,许多士大夫排斥满清,或死或亡,不与合作,看去似很消极,死者自死,亡者自亡,满清仍然做他的皇帝,而且做得很好,这种死亡,岂不是白死亡了吗,这种不合作,岂不是毫无意义吗?若把全部历史综合来看,自明室衰亡看起,至辛亥革命止,原因结果,极明白了,意义价值,亦很显然。假如没有晚明那些学者义士仗节不辱,把民族精神唤起,那末辛亥革命能否产生还是问题呢。"这里,梁启超的"长时段"同样包含着心理结构的传承、演变过程在其中。

三、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能性

1.历史教学现状的需要

要把历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解决学生"心里接受"的需要,大都是空话。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简言之,即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心态类试题或情境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新历史学习的视角和方法,有利于他们从"意义构建"角度来活化历史。近几年来,高考的社会史试题出现转向关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用,这一视角的转变,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化,那么也应该关心他们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个人或群体心态和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关系。

2.历史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把心态史观引入历史教学,是使历史鲜活起来,以其自身的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历史的演进轨迹,从而摒弃对于历史一般的抽象的说明,赋予它具体的社会心态的生动内涵,使历史像一面镜子,直观地反映人类的心灵活动和思想律动,成为人类自身的参照物。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当代心理学的理论不能简单推广到历史中去,也不具有普世的价值。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不能机械地套用理论模式,而应把研究客体放在特定时代情景中加以考察,避免以主观臆测研究问题的局限性。巴勒克拉夫指出:"心理分析法也许有助于解释某个历史事件对个人的重要性,但它解释不了事件本身。"历史人物的行为还受阶级、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个人特殊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历史的因素绝不是单一的。另外,在重视心理分析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史事都可用心理史学来分析,因为"在心理学知识水平的当前阶段上,心理学能够为历史学作出的贡献仅限于一个相当狭窄的范围",只能适用于历史人物、群体和部分历史现象的研究。"我们始终认为经济是最重要的,但是它并不能解释一切"。然而,正如伊壁鸠鲁所说的,"关心自己的灵魂,从来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不管怎样,新史学所作出的每一个努力和尝试都是值得尊重的,心理史学借助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行为。无疑,为我们认识人类的历史活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114120.html

相关阅读:论历史教学的“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