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以人教版必修一《古代希腊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展的前因后果,历史事物的本质、历史观点的局限,对同类历史事件的比较、概括与综合,凡此种种都离不开历史解释。有学者说“历史解释能力是历史学科诸多能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1]。高中生所接触的历史教材并不是历史客观的本体,绝大多数知识只是教材编辑者对过往历史的主观认识和看法,只是其对过去历史的一种解释而已。学生往往误以为教材的内容就是全面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教材当中的结论性叙述更是不容置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2]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尤为重要。老师应当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现以人教版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为例,浅谈本人的一些尝试。

  一、运用多元史观,深化历史认识

  “建构历史解释还需要运用理论工具。在解释历史变迁的因果关系、获得规律性认识以及阐释历史意义的过程中,历史学家通常会利用各种理论工具对纷繁复杂的史实加以综合、概括和分析。”[3]历史解释的关键还在于解释,是基于史实认识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有什么样的史观就有什么样的历史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逐步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种当代史学理论模式,不断深化对历史的认识,以此来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它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它还从“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人民群众和历史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等方面对历史进程进行了论证。

  “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背景”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古希腊的地理环境是山岭连绵,海岸曲折,港湾众多,耕地缺乏,土壤贫瘠。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人主要靠从事海外贸易谋生。在从事工商业的过程中,人们讲诚信、公平,注重契约精神,这为后来的民主制度的出现奠定基础。纵横交错的山川河流将古希腊分割成一小块、相对封闭的区域,因此古希腊城邦涌现。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成为城邦的基本特征。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城邦政治这些要素密切相关,可是这些因素是适应大多数城邦的普遍性因素。古希腊城邦众多,唯有雅典能够建立起典型的民主政治,这说明雅典具备了一些其他城邦不具备的因素,这便是雅典所独有的特殊性因素,正是它直接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出现。它包含了雅典城邦平民的不懈抗争、梭伦等杰出人物的民主政治探索与实践。

  因此在分析这一重点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关注促进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普遍性因素,也要关注推动其出现的特殊性因素。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出现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下,地理环境、城邦政治、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平民斗争、杰出人物推动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来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学生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一要点。

  二、依靠问题驱动,理顺历史逻辑

  是否“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4]是检测学生是否养成“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最低水平之一。事实上,分析历史结论、发现形成历史结论的成因也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些结论性陈述来设计冲突性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问题就无解释,有了问题才会有解释的冲动与必要。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密切的关系。

  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中,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至关重要。人教版教材是如此表述: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的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要记住这些历史结论并非难事,关键是如何去引导学生理解“奠定基础”和“确立”?对此本人主要采用问题驱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突破。

  问题一:什么是“民主”?梭伦改革前的政治权力被哪些群体掌握?

  “民主”是由希腊语的“demos”(人民)和“kratia”(统治权或权威)派生出来的,即人民当家做主的意思。梭伦改革前权力被旧氏族贵族垄断,普通民众几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问题二: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建立财产等级制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公职;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第四等级不可入选;建立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因负债而沦为奴隶的平民恢复人身自由。

  问题三:梭伦改革后旧氏族贵族的权利还有吗?财产等级制度的进步性在哪里呢?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旧氏族贵族家境优越,自然还享有部分权利。它的进步之处在于为新兴工商业者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旧氏族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局面。

  问题四: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梭伦改革只是动摇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并没有完全铲除其政治特权。其通过改革民主机构,扩大公民群体范围,将古代雅典引入民主政治的轨道,为民主政治形成奠定基础。

  问题五:与梭伦改革相比,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在具体内容方面有何不同?

  其建立地区部落;扩大议事会规模;建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问题六:四百人议事会与五百人议事会有何区别?

  五百人议事会较之先前的四百人议事会,不仅在于人数的增加,更在于其内部成分的变化;四百人议事会成员主要从氏族部落中通过抽签产生,而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主要是从地域部落中产生。

  问题七:以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五百)人议事会为例,说明克里斯提尼改革比梭伦改革的进步之处?

  其改革打破血缘关系,与梭伦时代相比,不论血缘或财产资格都不起作用。因此它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特权,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民主政治正式确立。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一系列问题驱动,层层推进。教师通过抽丝剥茧式的追问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雅典民主政治从“奠定基础”到“确立”这种历史演绎的逻辑层次自然而然就被理顺了。

  三、引入一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解释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而历史事实又受到历史环境和历史背景所制约,要想做到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历史研究者就必须深入到原生态的环境中对加以解释。” [5]当代史学理论研究表明,语境是理解过去的一种重要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移情式”理解有助于正确的历史解释的形成。

  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是本节课一大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时,本人主要依据史料进行分析,引用两段经典的材料。第一段材料节选自伯利克里的演说词,第二段材料来自于苏格拉底本人的言论。试图通过这些材料还原历史语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认识历史,从而形成历史解释。材料如下所示: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服。”[6]

  材料二:“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7]

  “在最有智慧的人面前你(哈尔密戴斯——苏格拉底认为他远比当时执政的人更有本领,鼓励他参与政务)并没有感到惭愧,在最强有力的人面前你也没有感到害怕,而在最愚昧无知、最微不足道的人面前你倒害羞得说不出话来了! 这些人当中叫你害羞的是擀毡工人,还是补鞋匠,还是铜匠,还是农民,还是批发商,还是在市场上斤斤计较贱买贵卖的人们呢? 因为整个国民议会都是由这些人组成的。”[8]

  注: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生活于伯利克里执政后期

  本人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对于雅典的民主政治,伯利克里和苏格拉底的看法有何差异呢?为何会形成这种差异?由此可知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有哪些呢?你又是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透过上述材料不难看出:伯利克里对于雅典的民主政治给予高度赞扬。而苏格拉底不认可抽签选举的民主方式,因其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胜任相应的公职,容易带来决策的失误和权利的滥用。参加公民大会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民主的质量。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容易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造成社会的动荡。

  伯利克里之所以会有如此认识是因为和先前相比,他执政时期的雅典,通过相应的民主改革措施,其民主政治的确达到了“黄金时代”。其二,在当时城邦林立、战乱频繁的时代,作为执政者的他希望维护城邦内部团结,调动公民热情,促进城邦强大。苏格拉底却不一样,其一,苏格拉底生活在伯利克里执政后期,雅典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造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其二,苏格拉底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是源于他内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进一步得出:影响历史评价与解释的因素离不开认识者所处的立场、时代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

  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绝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而是需要老师通过引入典型的、有说服力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设计以史料为核心的冲突性问题,对问题进行逐一探讨,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历史思维。

  诚然,历史解释是一种个人的主观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将自身的知识结构、情感与态度融入其中。但是,只要在正确史观的引领下,在详实准确的史料的支撑下,在对过往历史的不断追问中,我们定能让“历史解释”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

  注释

  [1]孙立田、任世江:《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历史教学》2019年第6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41页。

  [3]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历史教学》2019年第11期。

  [4]同[2],第55页。

  [5]罗炳良:《原生态与历史解释的适度原则》,《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7]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5页。

  [8]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11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131308.html

相关阅读:文科学霸教你如何学好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