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用新教材的体会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并切切实实地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是落实课改精神的重要一环。笔者就新教材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新教材与旧教材在本节内容上的比较

使用新教材的教师都会发现,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很大的变化。都讲到“酶”,但内容却很不同。

新教材力求改变旧教材面貌,力求教法、学法的改变,可窥一斑。

二、两种教材所反映出的理念不同

在新教材的配套教师用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熟读:“教科书作为学生用书,其功能不应是摘录科学上的现有结论,而应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不仅了解科学的结论,也了解科学的过程;不仅学习科学知识,还能发展能力,培养爱科学的情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从而实现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课改理念通过教材充分体现出来了。如新教材安排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该实验在旧教材里是没有的。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很简单,学生需取一滴猪(或牛、羊、人)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滴在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再滴加蒸馏水,使红细胞浸泡在水中,即可观察到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水中逐步涨破的过程。单纯从实验角度看,该实验意义并不大。但编者的意图除了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制备细胞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并引起学生一系列思考:制备细胞膜应选择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细胞膜?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上,科学家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实验指导的引言部分就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体验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所蕴涵的科学原理。

同样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里,对于酶的作用条件,教材安排了“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一探究。整个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材料用具、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直到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全部要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通过完成该实验,不仅体会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了探究能力、创新思想,而且培养了科学精神,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看,教材应该是一个载体,通过它培养学生思想、训练学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美国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评价教育时曾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所学到的很多知识都已慢慢地遗忘,但那些思想和方法却将伴随我们一生。

三、感受

从上面的内容对比中我们已经看出,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方面,课标教材除了赏心悦目的版式、精美的插图、科学的知识,还大量选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内容,选取与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从而从心里接受、喜欢。

新教材的每节内容都是以问题探讨引入,探讨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感兴趣但又不太了解的。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被深深吸引。与使用旧教材相比,厌学的大大减少了。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首先介绍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的巧妙实验,接着设置三个讨论题:该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怎样才能证明你的推测?由于难度适宜,又富有兴趣,所以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使得教学在一种良性互动氛围中进行。

新教材的另一特点就是简洁。但简洁却不意味着简单,往往需要教师搜集很多素材,补充很多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例如在“酶的特性”这一小节中,对于酶的作用条件,教材安排了“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一探究实验。要组织好本节教学,真正达到效果,教师要做许多工作。课前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要设计好相应的表格并提前分发给学生,要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并填好表格,师生最好对设计的实验进行分析完善,还要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做分析,等等。而旧教材中许多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比起这要轻松得多。这也许正是许多使用新教材的教师感到累的原因之一吧。

哈佛大学流行这样一句话: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许正是在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下,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曾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决定的。相信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推广使用,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随着广大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转变,占世界人口总数20%以上的中国人最终将扭转这一尴尬的局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19765.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实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