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的新课导入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新课导入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一堂好课,首先要有好的开端,导入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导入、高中生物、学习兴趣 

 

一节新授课,一般包括导入、讲授、巩固等环节。作为“序曲”的导人在新授课中非常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某种程度上说,导入的好坏决定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快速步入课堂,以最佳学习状态进入所学内容,对提高一堂课效率、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结合本人比较浅薄的教学心得介绍几种常用的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温故而知新,精心设计提问

 

“温故而知新”就是强调了知识的循序渐进,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抓住重点知识及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进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样,既延伸了旧课,导出新课,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有利的氛围。由旧知识入手导入新课,这是常用方法。

 

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可先复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特点。然后这样引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能量并不能重复循环地利用,但生态系统却仍旧能保持稳定,正常运转,这是因为太阳能源源不断的提供能量,但物质却只能来自地球本身,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大量物质如:氧、水、碳、氮等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呢?从而引出“物质循环”。这样导入,实现了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自然过渡,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效果很好。又如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提出学生旧的认知──“人和动物会生长的原因主要是体内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然后再进一步激起疑问:植物体为什么也会生长呢?这样就为“可以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生长素”的引入做了铺垫。

 

先温故而后联想到新,这是一种传统的新课引入方法,恰当的设计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同学们带着疑问听课,自然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欲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生物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进而对生物课堂产生亲切感、眷恋感。“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和历史素材等。

 

例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中先举出日常生活重常碰到一些现象如“无论在菜场或是在家中,新鲜的蔬菜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焉了,为此我们往往把蔬菜放在清水中,白菜又会变得硬挺;原本大大的萝卜条放在盐水中后变小了”,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再如高一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可以这样导入:2004年春天,安徽阜阳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大头娃娃”事件。(展示相关新闻、图片和数据统计)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婴儿每天食用的奶粉。经检验,这些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大多为2%—3%,最低的只有0.37%,大大低于国家标准12%—18%。此外,当然还可以从近期大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来导入新课并辅以相关的文字说明:为什么奶粉里有大量的三聚氰胺?──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所以三聚氰胺常被不法商人用作食品添加剂,以提高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通过学生都了解的重大社会事件来激发学生学习“蛋白质”这节的热情。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导入,引人入胜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处处渗透,巧妙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导入,就会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例如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2分半钟)──葡萄糖的燃烧实验(展示葡萄糖在通入氧气情况下加热燃烧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观看视频后,接着引导学生写出葡萄糖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以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葡萄糖在体外燃烧和细胞呼吸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导入新课,可以激活课堂,激发学习兴趣,达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巧设矛盾,激疑诱思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巧设矛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围绕矛盾提出的疑问,积极开动脑筋,琢磨思考,主动地去探求教材中的新知识和新问题。

 

如讲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特点,根据有丝分裂的特点可以这样导入:多媒体演示下图并讲授:每个人都是由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发育来的,那么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当中如果遵循有丝分裂的特点,结果会怎么样呢?学生的思维马上就被这一疑问所吸引,并积极思考。教师根据这一问题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结论:如果遵循有丝分裂的特点,那么人的染色体数会成倍增长,不符合实际,从而产生矛盾。所以在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新的分裂方式代替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然后导入新课。这就是教师巧设矛盾,启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探究新问题。“创设情境,制造矛盾”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五) “问题探讨”导入,活跃思维

 

利用教材上的“问题探讨”导入,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时,利用课本上的问题探讨:“策略1:先吃鸡,再吃玉米;策略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会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应做出必要的提示:“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当然不一定在这一环节都讨论地非常清楚,主要目的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讲到《群落的演替》一课时,利用问题探讨(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来导入。火山爆发后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出现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此时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此地的所有生物称为一个群落呢?”(可以)然后到了1934年,动物增加到880种,植物逐渐茂盛起来,形成了小树林,继续提问:“此时的小树林里所有的生物是不是一个群落呢?”(是) “那么这两个群落是属于同一个群落吗?”(不是,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关系都不同了。)这小树林群落是在前面群落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而自然地导入群落演替的概念。

 

(六)生物史导入,受益匪浅

 

利用生物科学史、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生物科学史资料或科学家的故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教育学生刻苦学习、学会创新,有助于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这节时,可以介绍克隆羊“多莉”身世,通过Flash(多莉羊产生)展示克隆羊的诞生过程,提醒学生边看边思考:“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主要在哪里?”由此导入新课。

 

二、结语

 

随着新教材的广泛使用,人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然而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篇篇有异、引人入胜的导语,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46901.html

相关阅读:民国时期的常识教育与“常识”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