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时事政治练习题:调结构促转变实现科学发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高考时事政治练习题汇总:2013年高考时事政治题主要以2012年9月到2013年5月的时事热点为出题点,考生现在就要关注时事热点,在平时多分析这个事件能提炼出哪些政治原理,并进行深入分析。整理了高考时事政治练习题,内容都是2012后半年的社会热点事件,帮助高三生练手!

2013高考时事政治练习题:调结构促转变实现科学发展

一、【热点背景】

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新格局。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此外还包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的政治条件即党的建设。

十二五时期的特点和性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指人均GDP在1000-10000美元),同时也会遇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各类要素价格迅速上升,靠大量生产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依靠大量出口国际市场维持高增长的模式受到极大限制,各个利益集团进一步分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凝聚力在下降,环境污染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主动转型。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坚持科学发展是硬道理。

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的五项基本方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主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加快,成败在转变,主题是改革,内容是创新。

二、【知识链接】

(一)【“调结构”与“促转变”的关系】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有着内在联系,互为因果。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赖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抓住了结构调整,也就抓住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牛鼻子”。

(二)【“调结构”与“促转变”的原因】

1、能源资源约束从紧。我国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能源资源对外依赖较大。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石油进口2.04亿吨,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达52%;铁矿石2008年进口约4.4亿吨,占中国铁矿石消费比重的60%。

2、环境压力增大。2007年我国仅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就达60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今后十年GDP若以8%速度增长,那么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对量将接近百亿吨。“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要实现2020年下降45%目标,“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应不低于15%,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3、投资带动性不强,居民消费比重低,内外需发展失衡。从经济增长结构看,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外贸出口的大幅下降,成为拖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因;投资增长速度持续明显超过消费增长速度,表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也不协调。在内需与外需方面,2007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5%以上,贸易余额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4.2%增至2008年6.3%。在国内投资与消费结构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从2003年的41%上升到2006年42.5%。与此对应,消费率从2003年的56.8%下降到2006年49.9%。2007年消费占GDP比重只有48%,如果再去掉14%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不到35%。这样的消费率很难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导致国内企业在国际价值链低端恶性竞争,同时也导致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靠投资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尽快加以改变。

4、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降幅最深的是工业,已成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直接原因。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在外需收缩的冲击下,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在建产能逆势扩张势头强劲,同时近期一些新兴行业盲目扩张的趋势已然显现。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还不够多、不够强,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在产业结构方面,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薄弱,耕地、水资源对农业增产的约束不断强化。第二产业比重过大,高度依赖重化工业,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呈现“大而不强”局面。第三产业发展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提升现代工业和农业的研发、设计、营销、金融、物流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5、从城乡结构看,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与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6、供给结构问题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层次低。在国际标准分类的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有7个大类列第一、15个大类列第三。但制造业增加值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机械工业的增加值率在26%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多个百分点。二是增长方式粗放。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5倍,吨钢可比能耗、火电供电煤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5%、20%和24%。 2008年我们消耗了全球36%的钢铁、16%的能源、52%的水泥,仅创造了全球7%的GDP。三是产能过剩突出。目前有十几个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粗钢产能超过7亿吨,国内消费量只有5.3亿吨,在建仍有几千万吨。水泥总产能达19.6亿吨,当年消费量为13.7亿吨,在建生产线超过400条,新增产能将超过6亿吨。四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仅发明专利就逾百万件,但专利技术转化率不足1%,专利成果产业化更差。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的专利持有者。五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左右,远低于全球平均67%和经合组织国家平均73%的水平。2008年我国服务型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只有40.1%,而发达国家平均6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

(三)【“调结构”与“促转变”的内容】

1、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

①更新发展观念,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转变为以人为本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出“为发展而发展”的误区,发展始终应当是以解决民生为根本,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

②创新发展模式,由城乡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变。这是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是以城乡分离为前提的,并形成了完整的运作体系。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着眼于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来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③优化市场主体结构,由国有主体为主导向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发展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同时发挥国有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作用,特别是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④明确发展导向,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由过去单纯追求产出能力和总量规模进一步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创新发展理念,促进科学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⑤优化增长格局,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投资贡献为主向消费贡献为主转变。为此,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⑥优化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领先向第三产业优先转变。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把稳一产、强二产、扩三产有机结合起来,把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⑦优化动力结构,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⑧完善体系结构,由生产能力扩张向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按专业化要求,以产业链为方向,加强产业联系,促进合理分工和体系建设。促进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促进“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

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我国已基本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并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为此,要增进生态文明意识,减少发展的生态成本,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调结构”的具体内容

①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三架马车”比例失衡的结构性问题。调整需求结构,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和稳定外需的同时,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依赖出口、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成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内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难题。在外需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仍将是明年经济发展的主线。一要提高消费能力,使人们有更多的钱能够消费。这是提高消费需求的基础。为此,要把“蛋糕”做大,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要把“蛋糕”切好,着重提高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二要改善供给结构,使生产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要大力培育消费热点,着力扩大服务消费,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三要优化消费环境,使人们更加放心方便地消费。要加强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四要引导消费预期,使人们能够增加即期消费。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在就医、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在扩内需的同时,要千方百计稳定和发展外需,保市场、扩份额,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理顺外需与内需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内需为主;理顺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消费变量要越来越独立;改变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居民消费不足的局面;在外需增幅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出路只能主要依靠内需,以扩大的内需弥补外需的缩小。

②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保持企业和政府收入继续增长的同时,加大收入分配调整的力度,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社保等各项制度,促进就业、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问题从宏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提高;这是我国消费率持续降低、投资率持续升高的症结所在。从微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但缺乏购买力,高收入者购买能力强但消费倾向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62784.html

相关阅读:高二政治学习:政治概念解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