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之辛弃疾词两首知识点分析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语文的学习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学好这门母语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3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之辛弃疾词两首知识点分析,欢迎大家阅读!

知识点概述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水龙吟》

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而且有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上奏朝廷,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了恐敌病的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

3、《永遇乐》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由小编为您整理的2013人教版语文知识点之辛弃疾词两首知识点分析就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您在语文方面的学习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206381.html

相关阅读:新编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之成语的两种语境用法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