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文解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五年前,严几道①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②毕业而来,想必闻知。(①严几道:即严复,1853—1940年,几道是他的字,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②预科:当时北大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北大的附属高中,学制先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免试升入本科。)士别三日,刮目相见①,况时阅数载②,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③,请更④以三事为诸君告:(①士别三日,刮目相见:见,原为“待”,又写作“看”,语出《三国志》。吴国将领吕蒙,很有军事才能,但文化水平低,后来在孙权的启发下,刻苦学习。有一次,鲁肃和他交谈,发现大有长进,于是赞叹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听了也幽默地回答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来,人们便用吕蒙此语来表示别人已大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人。②时阅数载:时间经历了几年。阅,经过、经历。载,zǎi,年。③长斯校:任本校校长。长,zhǎn?,校长,这里用如动词。斯,这。④更:再。)

 

这是演讲的开场白,先简单回顾自己五年来与北大的渊源,肯定大家的进步,借以拉近和听众的距离,便于开展师生间的对话,然后立即径奔演讲主题,以校长的身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语言简明扼要,没有过多斯文客套。演讲这样开头,显示了演讲者的魄力,能迅速凝聚听众注意。

 

一曰抱定宗旨。[段首开宗明义,点明中心。蔡元培把“抱定宗旨”作为首要期望提出,反映了蔡元培当北大校长之始,最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北大的办学方向,即北大应该改革和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大学,北大的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学生。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他对莘莘学子的最重要期望。]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蔡元培认为要明确大学宗旨、办学方向,就必须先明确大学的性质,端正人们入大学的目的;而要端正人们入大学的目的,也就必须先端正人们对大学的观念。蔡元培在这里运用连锁推理的方法,说明认知大学性质的重要。这反映了蔡元培的又一个重要思想,即观念决定一切,人们的思想决定了人们的行动。因此,他下车伊始,便从端正观念入手。]今人肄业①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①肄业:在这里是就学的意思。肄,yì。)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的性质是什么?蔡元培将大学和专门学校对比分析,专门学校是“学成任事”,学了以后出去做官发财,大学则不是这样,“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是最高的文化科学研究中心,入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高深学问。这是蔡元培对大学教育的新认识,是他对旧北大深刻反思的结果。蔡元培认为旧北大之旧,就“旧”在办学宗旨、办学观念“太腐败”,学生“是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全不以学问为念。蔡元培对大学的这个认识是他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①,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②之终南捷径③也。(①腐败:这里是指思想陈旧过时。②干禄:求取功名利禄。干,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③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语出《资治通鉴》,唐睿宗李旦召见天台山道人司马承祯请教阴阳之术,想留他在身边,随时讨论请教,但司马承祯执意要回天台山。尚书左丞卢藏曾经隐居在终南山,武则天时候应召做官,于是,他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这山里有许多好地方,先生何必再回天台山呢?”司马承祯平静地说:“在我看来,这终南山不过是入世做官的捷径罢了。”卢藏听了不觉脸上发烧。终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武功,东至陕西蓝田。)[旧北大由于办学思想腐败,观念陈旧落后,带来种种弊端。这里列举的是弊端之一:“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这是从入学时专业的选择看其弊端。读这段文字,要体会作者的说话艺术,列举腐败表现时,不正面直指,而是借外人之口间接批评,使自己与学生始终站在同一立场,保持平等对话,没有任何训斥的口吻,这样就易为大家接受。]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这是弊端之二:“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这是从入校后对教员的态度看其弊端。]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这是弊端之三:学生毕业后只想做官,不想做学问,“专任教授者甚少”。这是从毕业后的就业看其弊端。]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①。(①姑不具论:姑且不作详细讨论。具,全面、详细。)然弭谤莫如自修①,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①弭谤莫如自修:与其禁止他人讥议,不如加强自身修养。弭谤,禁止谤言。弭,mǐ,禁止,平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这几句话是对上文的归结,既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又能启发学生自我反省,语重心长。以上用事实有力地证明旧北大办学宗旨腐败,以升官发财为入学目的造成许多弊病,从反面说明大学的性质不应该是“学成任事”,即做官发财。]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作者前已明确,专门学校“学成任事”,而大学则“研究高深学问”,这里用一个反问句进一步强调如果进大学也如专门学校一样是为了“学成任事”,那末大学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作者水到渠成正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先从正面讲,后从反面讲,论述全面具体。]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①求学,则其造诣②,容有底止③。(①孜孜:zīzī,勤谨,不懈怠。②造诣:学业、专门技术等达到的水平、境地。这里是指学业。③容有底止,或许能有好的结果。容,或许、大概、也许。底止,休止的地方、结局。)[“宗旨既定,自趋正轨”,有了正大宗旨,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那么学问造诣,“容有底止”。从正面说明正大宗旨的好处。]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①,趋向自异。(①乖:?uāi,谬误,反常。)平时则放荡冶游①,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②,毫不过问,敷衍③三四年,潦草塞责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①冶游:同“游冶”。四处游玩。②束之高阁:原指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架子上面。后喻人或器物,弃置不用。语出《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束,捆扎起来。高阁,放东西的高架子。③敷衍:fūyǎn,表面应付,这儿指学习不认真。④塞责:sèzé,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如果宗旨不正,志在做官发财,则会放荡游冶,光阴虚度,敷衍塞责,学问毫无,这是自毁前程。从反面说明宗旨不正的危害。“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这个反问句强调上述行为与“求学”的本意完全相反,本意是来求学,但来了却全不学,可见这是误己之道,并非出自本意,从逻辑上揭露旧宗旨的荒谬。以上从个人的角度,论述宗旨不正对自己的危害,下面换一个角度,用一“且”字引出下一层,论述宗旨不正对别人对国家的危害。]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①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①当轴:旧指当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语出《宋史·苏轼传》:“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恨。”)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①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①贻误:错误引领,使入歧途。贻,yí,遗留、留下。)是误人也。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那么,将来“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深刻论述了其“误人”“误国”的道理。误己,非本心所愿,前有论述。为什么说误人误国,也非本心所愿呢?作者说,我们大家因为清廷官吏腐败误国,所以革它的命;我们也因为现在当权者腐败误国,所以多有不满,如此说来,我们怎么愿意自己重蹈覆辙,也腐败误国呢?蔡元培就这样不断地启发学生的良知,启发他们内心的正义感、使命感,引导他们自省自查自觉,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苦口婆心,耳提面命,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古人说,文如其人。这篇文章也生动地反映了蔡元培的人格。据蔡元培好友任鸿隽称,蔡先生“对人接物,似乎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决不愿意以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使人感到一点不快或不便。一个是承认他人的理性,以为天下事无不可以和平自由的方法互相了解或处理”。蔡元培的演说,正是这段话的最好注释。]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最后回应段首,可以说是空谷足音,如雷贯耳。]

 

本段文字作者论述办学宗旨。作者说,求学必有宗旨,而欲知宗旨必知大学性质,由此引出他对大学的全新观念: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刺中了旧北大的要害。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接着作者列举旧宗旨的种种表现,分析它误己误人误国的危害,谆谆劝勉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珍惜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蔡元培能在20世纪初冲破这个思想束缚,明确提出:“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蔡元培全集》,第3卷,150页),专门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生徒“学成任事”,而“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入大学者“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虽然这个说法尚未完全摆脱封建传统的教育观念,但在当时,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蔡元培“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曰砥砺①德行。(①砥砺:dǐlì,本指磨刀石,引伸为磨炼。)[蔡元培把德行列为第二,这是因为他非常重视道德素质,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另一个基本点,学校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学生不仅求学,而且砺德,他曾首倡德、智、体、美四育共同发展,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方今风俗日偷①,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②不为流俗③所染。(①日偷: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偷,苟且。②鲜:xiǎn,少。③流俗:世俗,一般的风俗习惯。)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这是本段第一层,说明为什么现在要特别提出砥砺德行。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所以,蔡元培期望学生砥砺德行,束身自爱,洁身自好,这是有的放矢,是切中时弊的重要举措。]然国家之兴替①,视风俗之厚薄②。(①兴替:兴盛衰落。替,废弃、衰微。②厚薄:这里是“好坏”的意思。)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①。(①颓俗:败坏的风俗。颓,消沉,委靡。)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①,责无旁贷②,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①肩此重任:肩负力矫时弊的重大责任。②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责,责任;贷,推卸。)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①,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宾语前置句,即“不修德,不讲学”。修德,修养德行;讲学,研究学问。)[这是本段第二层,从国家兴衰的高度说明大学生为什么尤其要修德讲学。蔡元培先申说社会风气的好坏,事关国家兴衰,如果风气败坏,国家前途就不堪设想,因为风气如此重要,所以卓绝之士必“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接着说明大学生乃民族精英,以天下为己任,责无旁货应当担负起矫正颓败风气的历史责任,不惟自己身体力行,而且要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影响他人。最后从反面说明,如果不修德讲学,与腐败的风气同流合污,那就只会被人轻视,遭时代唾弃。这段话起点高、立意深,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自重自尊之心。]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营营①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①营营:形容辛勤劳碌。)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①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①庶:但愿,或许。表示对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这是本段第三层,蔡元培提出通过正当的娱乐活动陶冶高尚的情操。此节文字也同样最能体现蔡元培事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他的教诲既严肃又体贴入微,使听者倍感关爱之情。蔡先生不只口头上这么说,行动上也是这么做。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入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当时进德会在校内颇有影响,入会的人很多,对于北大部分知识分子个人道德的提高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这是本段第四层,从校规的角度说明砥砺德行的必要,以启发学生自觉。]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最后回应段首,煞住本段演讲。]

 

本段文字先从现今社会风俗、大学生社会责任角度,说明为什么要提出砥砺德行的问题,接着提出通过正当娱乐修身养德,说明怎样砥砺德行,最后从学校规则的角度启发学生自觉。论述全面,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蔡先生不仅要求学生砥砺德行,自己更是这方面的楷模。既言教,又身教。先生身居高位,一生廉洁,自奉俭朴,直至晚年仍是全家租赁房屋居住,他酷爱的书籍也分散在北平、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没有一个归拢庋藏的地方。蔡元培成立“进德会”,要求学生“三不”;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从德国回来的时候,立了三个原则,以约束自己,这三个原则是: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当时称为“三不主义”。蔡元培的高尚人格受到世人普遍赞誉,毛泽东尊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三曰敬爱师友。[敬师爱友,对个人来说是修养,对一个学校来说却是创建和谐校风的首要条件。蔡元培突出这一条,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点,必须高度重视校风的建设。]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这是本段第一层,“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仅以一言概述了教职员工的崇高目的,由此说明为什么应该敬师。]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①之效。(①切磋:qiēcuō,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语出《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惟开诚布公①,更宜道义相勖②,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③,己虽规行矩步④,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①开诚布公: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语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②相勖:相互勉励。勖,xù。③訾詈:zǐlì,指责、诋毁、谩骂。④规行矩步: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步,用脚走。)[这是本段第二层,说明什么是爱友,为什么要爱友。爱友之第一层是“相亲”,因为只有相亲,在学问和道德上,方可开诚布公,收到“切磋之效”。爱友之第二层是“相勖”,因为“同处此校,毁誉共之”。作者如此深刻论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这是本段第三层,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道德的培养需从小事做起。“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待人接物,常在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声问侯、一次让座,于己无关大旨,于人足以启心扉,抚心灵,润心田,岂可疏乎!“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既有对比,又用反问,再次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语意深长。]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以上三段文字都是段首提出主旨,段末回应段首,煞住说词。层次清楚,结构分明,听众容易把握。]

 

本段论述敬师爱友,先说为何敬师,再说为何爱友,然后以亲历见闻为例,说明人际交往不可忽视小节,敬师爱友应从小处着手,充分表达了长者的殷殷期盼。

 

余到校视事①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①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兹,现在、此时。)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①实用。(①裨:弥补、补助。)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①,无虞①缺乏矣。(①旁稽博采:广泛地搜集查证。稽,考核,查证。采,采集、搜集。①虞:忧虑,忧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①可也。(①商榷:商量。榷,què。)

 

演讲辞的最后,说明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的最迫切之需要。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211189.html

相关阅读:2012年高考语文最易混淆的成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