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作文定法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编者按】2012高考在即,高考频道为您提供2012高考语文作文定法,以供广大考生参考。

【推荐】定法

“文有定法”的“定”不是绝对的、僵死的,而是相对的、灵活的。以我的经验,写好高考作文的要点在于:

第一,具备一种观念,即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也就是说,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能把作文的读者对象给搞错了。如果潜意识里觉得写作文是为了跟同学交流,那就错了。或者以写日记的随意对待,那也错了。到了考场上,作文的读者只有老师。而这些老师都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看过很多皇皇巨著,批过许多名篇佳作,不自觉地就会拿你的作文和《红楼梦》比较。所以同学们的作文目的不应该是表达自己,而应该是替阅卷老师完成理想,即写出老师心目中就某道题目而言最理想的作文。所以,不能写童话,那是给小孩读的。不能写“太阳公公”之类给小学生看的文字。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同学们只有写出了老师理想中的作文,老师才可能给同学们打理想的分数。老师喜欢字迹美观,不妨花100天把字练好;老师讨厌春蚓秋蛇,就不要把潦草的“草”当做艺术的“草”,说什么“我这是草书”。也不要有投机取巧心理,空话套话、张冠李戴、错字连篇都逃不过老师的法眼。若要造字造词,请加引号;不加就是错别字。

第二,把握两个要点。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难度自然大,那么考生的作文就没理由不体现两点论。人物的优点与缺点,事件的利与弊,都应该注意到。同时要体现重点论,详略得当。思想不走极端,作文用语才不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

第三,重视三类人物,即亲人、老师、同学。虽然近年高考作文题看似大多适于写议,但“时间在流逝”这样的题目也不得不防啊。把父母表现好了,为人父母的老师也会感动;把老师表现好了,可能让他们心花怒放;把学生表现好了,也容易引起老师的共鸣,因为老师就是整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要想写好这三类人其实并不难,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观察,到了考场上也是忘不掉的,只要多注意此类作文的写法,自然可以触类旁通。不过,文学应该理想化一点,考场上,要放大优点,变缺点为特点。但写老师时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还是不用为妙,太狠了点;而像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之类只要符合题意,就要成串使用。只不过记叙文是把父母或老师当个体去歌颂,而是把他们那个群体当做论据。

第四,用熟四种论证,即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个别同学的个别作文全用道理论证,太空泛。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例证不可或缺。大多数同学的问题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例子,缺引语;二是没有运用喻证、对比论证的意识,或有意识而不熟练。

第五,完善五种描写,即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描写自然环境时,要注意“凡景语皆情语”,还要多用修辞,把景物写美;即使感情低沉,也要写得凄美。

描写肖像要抓住特征,写形传神。头上落只苍蝇不是特征;穿什么衣服只是“形”,因为明天这身衣服就可能换了。所穿衣服的特点或穿衣服的习惯才与“神”有关。像鲁迅写祥林嫂的眼睛“间或一轮”,就形象刻画了她的凄凉、茫然、失神。另外,写人时最要像老舍说的那样,要写就写老张的鼻子天下第一。因为天下第一高峰人人皆知是珠穆朗玛峰,而天下第二高峰就没几个人感兴趣了。所以最好发掘出所写人物的天下第一来,以便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第六,不能少于六段。就议论文而言,即使是最简单的类型,开头结尾各需一段,中间起码应该有四段论据。“引、议、联、结”只是一个大体框架,不能理解为只写四段。即便没有分论点,“分析材料和深化主题,都需要一段。就记叙文而言,即便没有序幕和尾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需至少一段,加上开头和结尾,也不能少于六段。我曾对一本优秀作文选做过统计,发现其中作文平均10.1段。段落少显得层次不清,段落多更像散文诗,显得语言更简练。努力做“九段”高手吧。

第七,模式达到七种。当然,“七”是个概数;意思是不能只准备两三种模式去应对千变万化的作文题目。

比如“引”的模式。关于“引”,先要说一个不小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引材料。我认为,应该在第一段处理材料。若先来一个文采段,似乎操之过急;因为按作文思路而言,是先看到材料,再分析材料得出观点,后进入论证,所以应在开头处理材料。在分析出最佳立意之后,哪怕个个都是文采段也不为过。若在分析出最佳立意之前就贸然下手去写文采段,怕的是跑题、偏题,怕的是因辞害意、形式主义。若把材料当做论据,显然不恰当,因为材料是作文的由头。把材料作为联系实际的部分也是本末倒置的。至于结尾才出现材料则更是匪夷所思,第一段处理了材料而结尾再点一下材料倒是很好。材料就好比是作文比赛的起跑器,比赛的第一步就是踩住它。

那么,在第一段,又该如何“引”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各种“引”的模式。

第一种是全部引用。若不引材料,当然要冒风险,要让阅卷老师费力去猜;从理论上说,若材料超过800字,引用完材料也就没多少地方写作文了。若材料字数不太多,又较难理解,语文水平不好的同学或感到论据贫乏、考试时间紧迫的同学可选择全部引用,有的老师也喜欢这种慎重。但大部分老师改卷时都会觉得这种方法比较笨,显得不得要领,过于保守。

但材料若是漫画,则应该把漫画中的内容作全面说明。因为全面说明一幅漫画也就一百字左右,完全没有吝啬笔墨的必要。当然,也要在第一段。

第二种是择要摘抄。一般来说,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材料的中心句和出题人提示语是摘抄的首选。其次是材料的末尾。但不要机械地认为材料的最后一段就是末尾。有时最后两段都是事件的结果;有时材料只有一长段,从哪里开始引也要揣摩。当然,材料的中心句出现在开头或中间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种是概括材料。这种方法当然好,但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原文用词,二是不要因为盲目相信自己的概括能力而忽略了要点。可是,平时概括能力再强,高考场上怎保不出偏差?所以我认为这种方法应该慎用。当然,中心还是要概括出来的;但除了极有把握之外,不要轻易在第一段就去冒风险,直捣黄龙虽好,渐入佳境更稳。平时我们可能习惯于开门见山,但在决定前程的高考考场上,面对材料作文题,我们要想一想:开门见山时,我能否打开最佳立意之门?我能否让阅卷老师见到他们最想见的山?

第四种是复述材料。概括是抽取中心,复述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当然,复述针对的是材料内容,关键词还是不能变更一字。

第五种是评点材料。也就是直接针对材料进行分析,等于说把“引”包含在分析材料这个环节中了。但要注意出现材料中的人名、动物名和关键词,要让阅卷老师能看出你评点的确实就是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在分析中包含最简要的复述。那么,能不能用“这则材料告诉我们:……”或“看了这则材料之后,……”这种方式开始评点呢?我觉得不可以,这表现的太懒了;平时写作时我们需要一些模式,但这样开头又太模式化了,没有技术含量。

第六种是美化材料。也就是把材料改写成文采段。比如把三则故事构成的材料改写成一个排比段。这种方法照顾了某些同学在第一段写文采段的习惯,又不至于脱离材料,一举两得。当然,材料中的关键词不能丢,出题人的提示语要体现,打稿子的必要性也较大。

第七种是分化材料。有些材料作文题出得刁钻古怪,如果按套路出牌往往被难住。这时不妨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题人给我们一个复杂的材料,我们就用一个复杂的人物来解题,用这个人物的复杂经历与材料中的复杂叙述基本对应。如本书中的《怀念鲁迅,追忆英雄》、《刘备那些事儿》、《贾宝玉评传》、《蜗牛样的宋江》等。

处理材料的方法不一而足,同学们要根据各自的语文水平和材料的类型以及对材料的把握程度而定。若拿不准材料的最佳立意,专门分析材料的第二段可多角度谈自己对材料的认识,段尾再决定写作的主旨和重点。

总之,这七种开头的方法就像七个音符一样,用哪个音符开始弹奏,要根据主旋律决定。

至于总体上的作文模式,老师们肯定是见仁见智,我只强调一点。在结构上,大家都会总分总,区别在于分说部分是否有框架或有条理。所以在内容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论据段首句构成排比。就像铁凝写《四季歌》,第一节开头写:“一个青年和一个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春天的黄昏。”第二节开头写:“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夏天的黄昏。”第三节开头写:“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正是初秋的黄昏。”第四节开头写:“青年和姑娘在公园里散步。已是冬天的正午。”她还写过《第十二夜》,采用的是“第一夜”、“第二夜”、“第三夜”、“第四夜”、“第十夜”、“第十一夜”、“第十二夜”这些小标题形式。虽然这种形式有些像楷书,不一定被爱好天马行空的“行书”型作文或不落窠臼的“草书”型作文的老师喜欢,但还是四平八稳,适于在高考中择机使用。

第八,深化主题八法。深化主题能提升作文的档次,提高得分。不管是在末第三段深化主题,还是在末第二段,抑或是最后一段,甚至在第三段,并没有教条式的规定,关键是有这个内容。当然,把主题句重复一下或换个说法是呼应而不是深化主题。那么该如何深化主题呢?我在这里列举八种方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220047.html

相关阅读:2013年高考作文素材:最不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