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启示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命题特征:
  
  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
  
  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为提示语。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1、“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
  
  2、谈“认识”,有如下几情况:
  
  (1)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
  
  (2)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
  
  (5)经验教训、启示。
  
  答题技巧:
  
  (1)对前面几问答案进行总结,分为“好”“坏”两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
  
  (2)提炼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3)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指导意义。
  
  (4)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5)思维开放:一个历史事件是由于多个因素共同造就,因此,启示可从多角度回答,如原因、条件、时间、人物、影响等,只要合情合理,均可得分。
  
  注意事项:
  
  (1)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对问题的分析评价,只需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问题对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得出与现实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认识启示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89年,利玛窦移居韶州,开始使用知识传教法。在此结识了儒生瞿太素,并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他接受瞿太素的建议,儒冠儒服,以学者面目宣传西方科学知识……1601年时,利玛窦到北京,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赐留北京传教。……(此后)教士们口说汉语,身着儒服,每个人还有中国名字……1601年时,中国内地已有250个天主教徒。———《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材料二汤若望是明末清初中国耶稣会教区的主持人。其精通天文、历法、兵器制造等,1644年被顺治帝授以钦天监监正的职位。16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阴谋不轨,并攻击《明宪历》(清当时使用《明宪历》等西方历法),汤若望、南怀仁等教士被捕入狱。1668年康熙帝亲自处理此案,他让杨光先与南怀仁同时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无误,杨光先则误差不断,于是……复用《明宪历》。主张“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杨光先被革职。——《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评述杨光先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分)据此分析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2分)
  
  (3)从以上材料所述中,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首先在社会上层传播;采用知识传教法适应中国习俗。
  
  (2)基本态度及评价: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反对中外文化交流;是盲目排外的思想。实质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碰撞。
  
  (3)认识:西方人当时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只是作为传播宗教的一种手段;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守旧意识的抵制,传播非常艰难(充分利用材料,与第②问作答);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
  
  讲解:认识的前两点实际就是对材料一、二的概括提炼,只有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第三点,是认识的难点,但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我们得认识的目的,就是用以指导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理性认识,才能起到这一作用。当今,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不会遇到如明清时期一样的情况,但是现实中仍有阻碍科学技术推广与发展因素,也是不可否认的。
  
  启示举例须熟记:

  
  (1)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灭亡的启示:
  
  ①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
  
  ②缓和社会矛盾,才能长治久安。
  
  (2)历史上选拔人才给我们的经验或启示:
  
  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
  
  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
  
  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则危害严重;
  
  ⑤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3)中国古代改革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③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坚决彻底、善于用人;
  
  ④改革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行之有效;
  
  ⑤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将遭到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甚至是血腥的斗争。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①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②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进行外交;
  
  ③与各国保持平等团结,但坚决反击侵略;
  
  ④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5)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
  
  ①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反封建必须与反帝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③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④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联合和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发展;
  
  ⑤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
  
  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⑥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6)中共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启示:
  
  ①必须从实际和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要学习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
  
  ③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
  
  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7)对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国落伍的认识:
  
  ①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②要科教兴国;
  
  ③国家独立,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④一个民族要不断进取,改革开放,才能缩短差距,迎头赶上。”
  
  (8)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得与失的启示: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方针政策;
  
  ②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
  
  ④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⑤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⑥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⑧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
  
  ⑨必须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
  
  ⑩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健全党纪和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民主化、法制化建设。
  
  (9)二战给人类的启示:
  
  ①和平来之不易;
  
  ②人民是胜利之本;
  
  ③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联合;
  
  ④居安思危,防止悲剧重演等。
  
  (10)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改革的失败对我国的改革的借鉴之处:
  
  ①要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反对一切外来势力的干扰;
  
  ②从各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③发挥市场、计划等经济手段的作用;
  
  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改善党群关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256118.html

相关阅读:告别熬夜做作业 高中生高效写作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