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七七事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芦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1、目的:日本为了实现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既定方针。
2、原因:
①1936年,日本制定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已经确定了对外侵略的基本战略是保住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基础上再向南方海洋发展。
②193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旧病未愈,新患迭起。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将国内人民的视线引向国外。
③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困境,决意扩大侵略战争,同英法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
3、标志: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中华民族抗战的开始→(原因)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
4、经过: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 ;
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本想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占领平津后,进攻华北、华中、华南,占领了大片领土。
5、事件: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6、侵略方针:速战速决。
7、影响: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七七事变在北平:


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外围形势是:
北平的东南面,西起丰台,东到北平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已被日本的华北驻屯军重兵占据;
北平的东面,已沦为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区;
北平的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只有北平的西南面,尚为中国驻军宋哲元所部二十九军防守。
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千米、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


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理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国耻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

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
②内部原因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③外部条件是,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

①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根源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政权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
②国际联盟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中国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得蒋介石国民政府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
③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④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矛盾。



关东军: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军强占了中国原被沙俄“租借”的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皮口一线以南地区)和南满铁路,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控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太上皇。他们在东北屠杀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资源,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东军总数约百万人,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主力和战略预备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包括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一起歼灭了日本关东军。


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于8月16日已给张学良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事变发生后,又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1页)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九一八事变真相》,《革命文献》第34辑第879页,台北1978年版)对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爱国士兵愤慨不已。据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报告:“士兵各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甚有持枪痛哭者,挥拳击壁者。”


东北三省沦陷:

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三十九旅团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分向辽宁、吉林进击。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国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内,辽、吉二省基本丢失。接着,日军又于1932年1月3日陷锦州,2月5日占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1、引发了欧洲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①经济上,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②政治上,苏联成为欧洲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③格局上,近代以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德奥战败,英法受创,美日崛起。
2、美国实力巨增: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欧洲最大的债主,并在欧洲的重建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3、日本乘机扩张:
占领山东、太平洋上德国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表现:中国、印度、土耳其、朝鲜。
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5、战后出现第一个国际性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含义:


是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另外,还策划干涉苏维埃俄国,并决定成立国际联盟。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会将山东判交日本。



巴黎和会:


1、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2、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3、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4、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5、各国目的:
(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6、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7、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8、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
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
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9、影响:
(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
(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山东问题



中国山东问题:


1、背景:列强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调整在中国的利益和对付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要求。
2、日中在会外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把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
3、 结果: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仍保留一些特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4、评价:是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是近代中国人民取得的少有重大外交成果。
5、解决原因:
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主要)
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10687.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学习如何读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