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十月革命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①客观条件:


a.俄国已进人了帝国主义阶段,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


b.俄国国内各种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c.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主观条件:
俄国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强,有比较成熟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

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这使得发生一场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尽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没有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原因在于“二月革命”后,掌握实际权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原有的国内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俄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1)“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夺权。
(2)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了示威的工人和士兵,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4)国家诞生:1917年11月,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达标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中俄两国革命道路:


1.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异:俄国是城市暴动道路;中国是农村保卫城市道路。
2.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队伍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3.认识: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走什么道路须按国情决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意义:

(1)国内: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做主”的美好愿望,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2)国际:
①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②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俄国革命的道路:

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是俄国十月革命道路。这是由当时俄国特有的国情决定的:
①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比较成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革命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而革命的主观条件则是指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党有指导革命的正确方针,俄国的无产阶级力量比较集中以及它拥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革命力量,致使革命不可能和平发展,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只能采取武装夺权的方式;
③彼得格勒的革命武装力量强于反革命的武装力量;
④在组织和发动起义方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抓住了起义的有利时机。
因此,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比较顺利地取得胜利,布尔什维克迅速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这一行动很快辐射到莫斯科等其他中心城市,布尔什维克党人和革命力量很快掌握了各地政权。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是1927年10月由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开创的。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两军会合后,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湘赣边界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会后,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


井冈山精神:

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到1928年春,初步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

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历史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阶级思想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1、历史条件:
(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井冈山地处边远的山区,是敌人统治力量极为薄弱的地方,有利于革命力量在敌人统治的缝隙中得到保存、发展和壮大。
(2)国民大革命运动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湘、赣等省的农民运动发展迅速,湘赣边界各县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甚至建立过县、乡各级的农民政权,广大农民群众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对革命的认识和觉悟比较高。这就使中共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存在着比较广泛的深厚的群众基础。
2、地理条件:
(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境,属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势可以极大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2)井冈山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资源充足,主要物产有粮食,还有竹木、花生、药材等。井冈山周围各县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粮筹款。
(3)井冈山地处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段,可以两江作为天然屏障,对御敌和保存自己有利。
3、政治条件:
(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距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比较远,但革命力量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湘、鄂、赣三省,有利于革命势力的发展。
(2)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对井冈山地区的控制力量相对薄弱。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新的破裂,李宗仁部同唐生智部发生战争,湖南、江西两省的军阀部队大量卷入了这场混战,井冈山地区仅剩下战斗力很弱的保安团、靖卫团和挨户团,造成湘赣边界空虚。这就更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3)由于长期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井冈山边界各县的农民心向共产党,继续反封建斗争,有的县、乡保存有农民自卫军和几百支枪,还有袁文才、王佐率领的部队,这些武装力量“虽然大体上还属于旧式农民武装的性质”,但他们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
4、阶级思想。
当时党内可以生存的大城市都是由非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把持。革命之初,党内地方派别主义及封建军阀割剧思想影响有着重大影响。在井冈山的除了拥毛派外,都是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人,是华中红军的梁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意义:

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成果就无法保持。
3、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比较完整的经验,从而在处境艰难的广大革命者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4、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军事意义在于:
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通过战争的具体实践,开创了“引兵农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军事战略;
形成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建军思想的理论基础;
造成了中国式的游击战争战略态势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战术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源于毛泽东对湘赣边界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
2、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3、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革命是从1871年3月 18日革命开始的。这一天,梯也尔政府仓皇逃往凡尔赛,国民自卫军占领了巴黎市政厅,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0天后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巴黎公社自革命开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处在梯也尔反动军队和德国军队的包围之中。梯也尔政府同德国俾斯麦政府勾结,重新集结反动力量,向巴黎公社进攻。5月21~28日,巴黎公社战士经过一周的浴血奋战后失败。

巴黎公社史实:


(一)背景:
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巴黎人民。
(二)成立过程:
1、1871年3月18日革命: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市内的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巴黎人民起义,临时政府逃出巴黎。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
(三)政权性质:
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的许多领导人是第一国际的成员
(四)主要措施:
1、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以公社委员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下设若干委员会,掌管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
2、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公社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而且他们的薪金最高不能超过工人的最高年金6000法郎,工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1)革命性质: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2)革命背景: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与阶级矛盾尖锐有关;
(3)革命方式: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2、不同点:
(1)革命领导者: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指导;“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2)革命力量基础:巴黎公社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中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农村半无产的广大农民。
(3)胜利后措施: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巢穴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
(4)革命结果: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巴黎公社失败及原因:

1871年5月,巴黎公社失败。失败原因:
(1)法兰西银行没有接管。
(2)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
(3)未能发动广大农民。


巴黎公社成立历史意义:

1、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它的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4、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和教训

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使得凡尔赛军队得以获得大量资金装备军队,对巴黎公社进行反攻;同时,公社也没有同巴黎之外的其他地区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没有发动广大农民,造成长期孤军奋战;此外,公社的政权结构中,尽管各委员会分管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但各委员会都只是公社委员会的下设机构,以致权力过于集中;等等。


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最终导致公社失败。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全面认识巴黎公社:

1.爆发的偶然性:
19世纪70年代初的法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巴黎公社起义只是一次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普法战争失败后巴黎的形势,既是马克思所说的“特殊条件”,而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即巴黎公社起义爆发不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具有非常强的偶然性。
2.失败的必然性:
(1)客观原因:敌人的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2)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3)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巴黎公社尽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激化引发阶级矛盾尖锐。可见,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次城市无产阶级革命,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爆发的,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这就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所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还不具备。
3.意义的深远性: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他给资本主义以第一次沉重打击,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革命应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丰富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4.教训的深刻性:
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如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使得凡尔赛军队得以获得大量资金装备军队,对巴黎公社进行反攻;同时,在公社的政权结构中,尽管各委员会分管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但各委员会都只是公社委员会的下设机构,以致权力过于集中。巴黎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与科学的提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条件。
(3)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成为世界革命的潮流。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其革命理论的价值。
(5)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发表了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2、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等 1920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设立了翻译室,下设英文、德文、法文三组,翻译了许多马、恩的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国家与革命》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标志。
3、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和周恩来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在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4、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们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各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都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17718.html

相关阅读:十句话让你速记理解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