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可吸入颗粒物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1、概念:
又叫“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可吸入颗粒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种常见污染物,是空气质盆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空气中,总悬浮顺较物”去掉10微米以上的大顺拉的剩余物质。

2、特点:
人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人体健康。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盆增多,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3、原因:
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4、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
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说明:
①吸入少许颗粒物并非坏事。它们能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
②我国北方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主要环境问题的危害及解决办法

主要环境问题的危害及解决办法:







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它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1.中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构架
①我国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
②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简称32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③我国现行的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中已经纳入法律体系中的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综合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处理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我国最早施实的是“三同时”制度。
④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1983年12月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把环境保护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⑤国家行动方案,规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1996-2000年)确定了1591个项目,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控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一市(北京市)
2.中国的环境法律体系
《宪法》是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依据和指导原则。
《环境保护法》是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做出规定和调整的综合性立法,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又是制定环境保护单行法的基本依据。
《环保单行法》国际条约、国际公约(有关保护环境资源方面)
环境管理的手段
主要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中国公民违反法律,引起犯罪的原因: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懂环境法律
其他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
(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因此单靠技术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2)总体来讲,我国的环境管理中法律、行政手法使用较多,但法律和政策还有不成熟之处,还存在监督力度不足、执法不严以及执法难等问题。经济和技术手段明显薄弱,宣传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3)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等
资源法律:
《中华人民公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等有两个原因经常造成环境破坏:犯罪人“无意识犯罪”或者绕行心理尤其突出: ①由于是公共物品,产权所有不明确,管理主体不直观,容易造成人们任意使用的倾向,攫取自然资源和肆意排放污染物似乎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的错觉 ②环境犯罪的危害后果往往不是直接显现出来,经常是没有直接受害者,或者受害者较多,难以找到诉讼的主题,对于“受害的环境”而言甚至不可能成为诉讼主体,凡此种种属于“控告都空缺”。因此加强环境法则的宣传,让个人了解哪些行为是环境法所制止的,了解环境法是如何认定犯罪后的严重程度等内容将有利于减少环境犯罪,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21009.html

相关阅读:2015高考地理最后冲刺试题: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