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黄酒 邹汉明》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散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黄 酒 邹汉明 ①如果要在酒类中找出一种契合江南人性格的品种来,那既非性情火暴的白干,也非浑浊暧昧的米酒,更不是带着翻译口味的葡萄酒之类的假洋鬼子,而几乎肯定是黄酒。 黄 酒 邹汉明
①如果要在酒类中找出一种契合江南人性格的品种来,那既非性情火暴的白干,也非浑浊暧昧的米酒,更不是带着翻译口味的葡萄酒之类的假洋鬼子,而几乎——肯定——是黄酒。
②首先是它的颜色,黄酒的暗黄,那是全体中国人民皮肤的颜色。最初的造酒师傅一定洞悉了空气、皮肤与水的关系,才造出了那么一种与劳苦大众的脸庞相呼应的性格鲜明的中国酒。不用问,百家姓里,黄酒自然姓黄,是一种有着绵长时间概念的暗黄;是一灯如豆,映在原木家具上的暖色调的黄;一种草黄,而非紫禁城里富贵至尊华美雍容的黄金之黄。这样一瓶与天下穷苦人的脸色相匹配的黄酒,千百间,在底层百姓的手上传递着,温暖着他们眼睛里浑浊的希望。苍白的嘴唇,浑浊的眼睛,慢腾腾的性格,一张油浸浸的八仙桌,都是适合黄酒登场的。“菰正堪烹蟹正肥”的时候,村场酒薄,光膀赤膊,点几粒花生米,呷一小口一小口的黄酒,酒力泛滥,一醉又有何妨!只是,黄酒仅仅局限在长江以南一块并不很大的区域——此间又以广大寒冷的乡村最为常见。
③当然,黄酒的中心是绍兴,绍酒天下名。说黄酒,不说到绍兴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对绍酒推崇备至,把它比作品行高洁、超凡轶群的清官和名士。老头儿大概喝绍酒的确有点过量,一张嘴终于彻底绵软下来,于是,冲口而出:“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问,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一句话,黄酒在士大夫文人心中占据的位置极重要。正宗的、窖藏数十的绍酒,总是不多见的,吾辈也极少有机会喝到。但在江南底层百姓的八仙桌上,在油浸浸的老灶头边,每家每户,至少是有一瓶包装简陋、价格便宜的黄酒在的——那是用于去除腥味的料酒,担当的,是和姜、葱、蒜一样的角色。比如,在剖开的鱼、捏好的肉丸子里兑上一点黄酒,立刻就散发一种醉人的酒香。即使在某些蔬菜如茄子,清炒的时候兑入一些黄酒,也别有一种风味。
④黄酒有一股中药味,入口绵软,回味醇厚,暖心暖胃,其酒力是慢慢地上身的,喝起来不会像高度白酒,感觉到喉咙里有一道火舌流过。黄酒如丝绸,是一层一层温柔地抽剥你或缠绕你,不知不觉地,你就醉在了其中——醉得如软泥一般,扶也扶不起来。故性子刚烈的北方人,是不大敢喝黄酒的,他们宁愿喝性格暴烈的白酒,也不愿喝丝绸般缠绵悱恻、被江南人唤做“中国可乐”的黄酒。黄酒的功夫是渗透,是温柔的黑甜乡,在你还没有觉察到它的劲道,完全将它忽略的时候,轻轻地将你掀翻。黄酒就是这样一把温柔的软刀子,杀人的功夫其实远在白酒一类的利器之上。所以,黄酒的缘分,总是偏向于阴郁的江南人,它似乎是为了顺应江南人的性格而发明的。
⑤如果往抽象里考量,黄酒带有中国哲学里特有的颜色和气味。它一味的顺从、宽厚、无奈以及庞大的苦难意识,是有点像过于普通的江南百姓。在一灯如豆的旧江南,你不会想到,围着火炉,有着数量庞大的人群正在喝它,因为有这样一种和他们的困难相匹配的黄酒,渐渐地,由沉默,他们开始变得多嘴多话。这个国家的人民,或许真的因为喝多了黄酒,才不知不觉变得这样的沉闷、守旧、琐细和绝望——幸亏善良的眼睛里还残存着最后一丝温存。很明显,黄酒一旦过量喝醉,一时间还真不易醒转过来。而有着黄酒性格的江南人,一旦从沉闷、守旧、绝望中觉醒,我相信,其抗击的坚韧勇毅,自会令人肃然起敬。
(选自《散文》,有删改)
15.作者说,“黄酒自然姓黄”,为什么?(2分)


16.在第三段中,作者先引用袁子才语,把黄酒比作“清官和名士”,后又说黄酒常出现在“底层百姓的八仙桌上”和“油浸浸的老灶头边”,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4分)


17.文章末段有“有着黄酒性格的江南人”之语。从全文看, 你觉得“江南人”有哪些“黄酒性格”?(4分)


18.本文以“黄酒”为题,评论者对此褒贬不一。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5.黄酒的颜色本就是黄色的;黄酒的颜色与中国百姓皮肤的颜色近似。
16.这只是黄酒所含丰富意蕴中的两个方面:一是强调黄酒的本真与淳厚的特质,(2分)一是突出黄酒的通俗与普及,为普通百姓所喜爱。(2分)
17.①普通、平易;②慢性子、缠绵、温柔;③一味的顺从、宽厚、无奈以及庞大的苦难意识;④看似沉闷,但也会爆发。
18.本文由黄酒生发开来,写出了黄酒的特点和江南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全文都围绕黄酒展开,黄酒贯串全文,是文章的线索;文章以黄酒为题,借物喻人,描写了江南人平易、宽厚、缠绵和温柔等精神,显得含蓄蕴藉。[评分标准]结合文章分析1分,点出线索1分;如答过于直白,言之成理亦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3538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