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对于保护濒危动物意义不大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野生动物是大自然中对生态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生物类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成为濒危动物。如何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日益受到人类社会的关注。

中国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教授蒋志刚2日在“首届中国丽江世界遗产论坛”上说,克隆技术对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来说意义不大。他呼吁,中国应该有更多的保护特有物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以促进包括特有野生动物在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蒋志刚说,低等动物中有无性繁殖,但高等动物要保持进化潜力必须要有一个群体作为支撑,而克隆无性繁殖技术很难创造出一个特征丰富的群体来。

据蒋志刚介绍,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四纪冰川覆盖,保留着许多古老孑遗生物和特有物种,以及一些原始或孤立的生物类群。另外,众多的高山峡谷、河流海洋等动物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限制了动物物种的扩散,形成部分特有物种。

中国目前对濒危动物保护主要采取就地及异地保护两种方式,成效较显著。为给野生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地,中国建立了大大小小近200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5%。同时人工圈养、繁殖成功了一大批濒危动物。

据调查统计,在中国分布的435种两栖动物中有121种特有种类,352种爬行动物中有126种特有种类,1200多种鸟类中有80余种特有鸟类,500余种哺乳动物中有80余种特有种类。这些特有种类中,既有知名度较高的扬子鳄、黑颈鹤、藏羚羊、野牦牛、大熊猫、金丝猴等,又有不为众人所知的绿蟾蜍、湖蛙、青海田鼠等。其中,许多特有动物已处于濒危状态。

蒋志刚认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中提到的“生物群落”“濒危动植物物种”“自然保护区”等概念均与野生动物有关,因此具有全球意义的特有物种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对象。尽管作为中国特有物种中心之一的云南“三江并流”地区已经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然而相对于中国拥有的众多的特有物种,中国应当有更多的保护特有物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他说,“因为这些特有物种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他建议,在设计遴选未来中国的自然遗产时,应当将一些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具有全球保护价值的特有物种及其生境作为候选的世界自然遗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36488.html

相关阅读:2015年高考生物寒假备考全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