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内容:
(1)民权思想:
形成完善——从兴中会建立到同盟会建立
主要内容——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主要目的——建立政体;反对帝制;争取人权
三民主义之间关系——紧密结合、完整体系、目的一致
(2)五权分立思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2、孙中山思想的特点:
思想更民主,手段更革命;结合中国国情,参照西方政治不足,思想有创新。
3、关系:
三民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相互密切联系。
4、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评价:
(1)孙中山心中的民主思想,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核心,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制。
(2)从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看,康有为、梁启超是保皇和改良,孙中山则要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有局限性: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等。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孙中山图谋救国

人物简介: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是中国政治家、医师、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其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后转化成为后世常用的“孙中山”惯称。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亦为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从“医人”到“医国”原因:

①民族危机的刺激;
②受西式教育影响;
③国外生活求学经历。
孙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


从“改良”到“革命”原因:

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关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上书的目的是为了观察上层统治集团的“虚实”,所以需要北上见李鸿章。其实他早已做好了颠覆清廷的准备。
第二种观点认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是因为他是当时识时务的要员,如果李鸿章接受上书,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都进行改革,那么也是挽救中国的一个方法。孙中山寻求的是一个改革的切入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孙中山在上书中提到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是很一般的改革要求,孙中山的思想是改良主义思想。
第四种观点认为,孙中山当时上书是既有革命思想又有改良思想。
第五种观点认为,上书李鸿章是孙中山改造中国的一部分,但他对和平改革的认识太简单,不过上书是他革命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43111.html

相关阅读:高考文科优秀毕业分享高中历史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