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范希朝,字致君》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范希朝,字致君,河中虞乡人。建中,为?宁虞候,戎政修举,事节度使韩游瑰。及德宗幸奉天,希朝战守有功,累加兼中丞,为宁州刺史。游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
小题。

范希朝,字致君,河中虞乡人。建中,为?宁虞候,戎政修举,事节度使韩游瑰。及德宗幸奉天,希朝战守有功,累加兼中丞,为宁州刺史。游瑰入觐,自奉天归?州,以希朝素整肃有声,畏其逼己,求其过,将杀之。希朝惧,奔凤翔。德宗闻之,趣召至京师,置于左神策军中。游瑰殁,?州诸将列名上请希朝为节度,德宗许之。希朝让于张献甫,日:“
臣始逼而来,终代其任,非所以防凯觎安反侧也。”
诏嘉之,以献甫统?宁。数日,除希朝振武节度使,就加检校礼部尚书。

振武有党项、室韦,交居川阜,凌犯为盗,日入慝作,谓之“
刮城门”
。居人惧骇,鲜有宁日。希朝周知要害,置堡栅,斥候【注】严密,人遂获安。异蕃虽鼠窃狗盗,必杀无赦,戎虏甚惮之,曰:“
有张光晟,苦我久矣,今闻是乃更姓名而来。”
其见畏如此。蕃落之俗,有长帅至,必效奇驼名马,虽廉者犹日当从俗,以致其欢,希朝一无所受。积十四,皆保塞而不为横。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贞元末,累表请修朝觐。时节将不以他故自述职者,惟希朝一人,德宗大悦。

顺宗时,王叔文党用事,将授韩泰以兵柄;利希朝老疾易制,乃命为左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镇奉天,而以泰为副,欲因代之,叔文败而罢。宪宗即位,复以检校仆射为右金吾,出拜检校司空,充朔方灵盐节度使。

突厥别部有沙陀者,北方推其勇劲。希朝诱致之,自甘州举族来归,众且万人。其后以之讨贼,所至有功,迁河东节度使。率师讨镇州无功。既耄且疾,事不理,除左龙武统军,以太子太保致仕。

一选自《旧唐书》
【注】斥候:古代的侦察兵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必效奇驼名马
效:献出
B
.以致其欢
致:取得
C
.皆保塞而不为横
横:横行
D
.利希朝老疾易制
制:控制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希朝素整肃有声
以献甫统?宁
B
.皆保塞而不为横
而以泰为副
C
.求其过,将杀之
其后以之讨贼
D
.非所以防凯觎安反侧也
所至有功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B
.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C
.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D
.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希朝能力出众,却在事奉韩游瑰时差点因此招来杀身之祸,最后只好逃跑到凤翔。
B
.无论是振武的盗贼,还是异蕃的盗贼,范希朝对他们都是格杀无论,因此,盗贼十分畏惧他。
C
.范希朝招引突厥沙陀部投顺归降,用他们讨伐叛贼,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又率军征讨镇州,没有取胜。
D
.王叔文派遣范希朝镇守奉天,只不过是想掩人耳,便于让身为副使的韩泰乘机取代他。
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有张光晟,苦我久矣,今闻是乃更姓名而来。(4
分)

顺宗时,王叔文党用事,将授韩泰以兵柄。(3
分)
(2)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范希朝治理有方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5
、C
解释:
横:横行的事
6
、C
解释:A
连词,因为/介词,用;B
动词,做/动词,作为;C
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D
助词,和介词“
以”
组成“
所以”
这一短语,表示什么原因,’
/助词,所字结构。
7
、A
解释:符合原文内容大意
8
、B
解释:B
(没说到他杀振武的盗贼)
9.
【断句与翻译】(10
分)
(l)①
有个叫张光晟的人,使我们受苦很长时间了,现在听说这个人更改姓名又来了。(“
苦”
、“
是”
、“
更”
、句意各1
分)

顺宗时,王叔文一党掌管政事,准备把兵权交给韩泰。(“
用事”
、状语后置句式、句意各1
分)
(2)①
戎政修举;②
置堡栅,斥候严密,人遂获安;③
积十四,皆保塞而不为横;④
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3
分,答对一点给1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83012.html

相关阅读:《与王昆绳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大力将军》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辙《藏书室记》阅读答案
“李鸿章写给长兄李瀚章家书”阅读
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比较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