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赌符 (清)蒲松龄》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赌符 (清)蒲松龄 韩道士,居邑中之天齐庙。多幻术,共名之仙。先父与最善,每适城,辄造之。一日, 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 。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 赌符
(清)蒲松龄
韩道士,居邑中之天齐庙。多幻术,共名之“仙”。先父与最善,每适城,辄造之。一日,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韩付钥曰:“请先往启门坐,少旋我即至。”乃如其言。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
先是,有敝族人嗜博赌,因先父亦识韩。值大佛寺来一僧,赌甚豪。族人见而悦之,罄资往赌,大亏;心益热,典质田产复往,终夜尽丧。邑邑不得志,便道诣韩,精神惨澹,言语失次。韩问之,具以实告。韩笑云:“常赌无不输之理。倘能戒赌,我为汝复之。”族人曰:“倘得珠还合浦,花骨头(注:赌具)当铁杵碎之!”韩乃以纸书符,授佩衣带间。嘱曰:“但得故物即已,勿得陇复望蜀也。”又付千钱,约赢而偿之。
族人大喜而往。僧验其资,易之,不屑与赌。族人强之,请以一掷为期。僧笑而从之。乃以千钱为孤注。僧掷之无所胜负,族人接色,一掷成采;僧复以两千为注,又败;渐增至十余千,明明袅色,呵之,皆成卢雉:计前所输,顷刻尽。阴念再赢数千亦更佳,乃复博,则色渐劣;心怪之,起视带上,则符已亡矣,大惊而罢。载钱归庙,除偿韩外,追而计之,并末后所失,适符原数也。已乃愧谢失符之罪。韩笑曰:“已在此矣。固嘱勿贪,而君不听,故取之。”
异史氏曰:“天下之倾家者,莫速于博;天下之败德者,亦莫甚于博。入其中者,如沉迷海,将不知所底矣。迨夫全军尽没,热眼空窥。视局中则叫号浓焉,技痒英雄之臆;顾橐底而贯索空矣,灰寒壮士之心。引颈徘徊,觉白手之无济;垂头萧索,始玄夜以方归。幸交谪之人眠,恐惊犬吠;苦久虚之腹饿,敢怨羹残。既而鬻子质田,冀珠还于合浦:不意火灼毛尽,终捞月于沧江。及遭败后我方思,已作下流之物;试问赌中谁最善,群指无裤之公。甚呜呼!败德丧行,倾产亡身,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
(
选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适城,辄造之
造:造访,拜访
B
.族人见而悦之,罄资往赌
罄:用尽
C
.阴念再赢数千亦更佳
阴:暗中,暗地里
D
.既而鬻子质田
质:对质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又付千钱,约赢而偿之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B.
乃以千钱为孤注
/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C.
天下之倾家者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冀珠还于合浦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韩道士身怀奇幻之术的一项是
①诣庙发扃,则韩已坐室中
②典质田产复往,终夜尽丧
③韩乃以纸书符,授佩衣带间
④明明袅色,呵之,皆成卢雉
⑤起视带上,则符已亡矣
⑥追而计之,并末后所失,适符原数也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道士会一些奇幻之术,作者已故的父亲曾经跟他有交情;在交往时,韩道士也偶用幻术和大家开个小玩笑。
B
.蒲氏有个嗜好赌博的族人,通过蒲松龄的父亲认识了韩道士;有一次,这位族人在赌场输得几乎倾家荡产,非常懊丧,顺路去拜访韩道士。
C
.族人佩戴着韩道士所送的书符去赌博,连连取胜,不仅赢回了自己输掉的钱,还另外赢取了一些送给韩道士作为感谢。
D
.作者最后以辛辣幽默的笔触,对喜好赌博的人做了深刻批判。

异史氏

实为作者代称,蒲松龄常用这一名称对所讲的故事进行评论。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①与先叔赴邑,拟访韩,适遇诸途。(
3
分)
②僧验其资,易之,不屑与赌。族人强之,请以一掷为期。(
4
分)
③败德丧行,倾产亡身,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
3
分)
参考答案:
9

D
10

A
11

C
12

C
13.

1
)(父亲)与我已故的叔叔一起到城里去,打算去拜访韩道士,恰好在路上遇到了他。(
3
分)(重点:省略句、适、诸)

2
)和尚检查了他携带的钱财,看不起他,不屑于和他赌博。族人强求他,请求赌一次作为约定。(
4
分)(重点:易、期)

3
)败坏道德,丧失品行;竭尽财产,自己(也因此)死去,这难道不是赌博这条路导致的吗?(
3
分)(重点:

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

句式)
评分标准:错一处扣
1
分,扣完为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12100.html

相关阅读:《姚僧垣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豆卢宁》阅读答案及翻译
《公讳尧臣,字伯庸》阅读答案及翻译
“司马穰苴”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化经典研读:孔子是如何评价师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