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博学家(三段论)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三段论基本简介:  


三段论(syllogism)是传统逻辑中的一类主要推理。又称直言三段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关于三段论的系统理论。  
形式逻辑间接推理的基本形式之一,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如‘凡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铜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铜能导电’(结论)。这称为三段论法或三段论式。  
三段论属于一种演绎逻辑,是不同于归纳逻辑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

①哲学:
A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B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②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③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④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⑤教育: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
⑥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
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关于三段论:


三段论作为一种演绎法,一种证明推理,为亚里士多德所推崇备至,在亚氏看来,三段论是一种近乎万能的推理形式。任何事物之间的联系,都可以借助于这一推理形式来探求,只要前提真实并遵循其规则,则结论是必然的。关于三段论的规则,亚氏在《工具论·前分析篇》第一卷中作了较为清晰的表述:
(1)“一个三段论推理的结论是从两个前提得到的,不多于两个前提。因为三个名词构成两个前提。”
(2)“每一个论证都是通过三个名词,并且不多于三个名词来进行的。”
(3)“在所有的三段论中,前提之一必须是肯定的,不然,形成一个三段论就是不可能的,或者它并不论说到所提出来的主词,或者原来的见解被认为是预定的。”
(4)“在每一个三段论中都必须有一个全称命题,并且只有在所有的前提都是全称的时候,才能证明一个全称的陈述,而一个特称的陈述则从两个全称前提或仅仅一个全称前提就得到证明了,故如果结论是全称的,则两个前提也必然是全称的,但尽管两个前提都是全称的,而结论并不全称也是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前分析篇》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伯利克里时期

伯利克里时期: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黄金时代”的民主政治表现:

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迸一步扩大。
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④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及评价:

积极:
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消极:
③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④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⑤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为马其顿王国所灭。


希腊城邦制度衰落的原因有:

①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根源)
②内部混乱,城邦间长期混战
③BC338年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


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

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亚里士多德的教师生涯



宫廷教师:

公元前34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聘请亚里士多德作为他13岁的儿子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亚里士多德一直担任这个职位直到亚历山大16岁,在那一年腓力二世宣布亚历山大成年,并在其缺位时摄政。从公元前334至324年这十年之间,亚历山大征服了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巴比伦、波斯、萨马尔干、大夏和旁遮普,也改变了希腊的世界。亚历山大是一个热情冲动而又野心勃勃充满征服欲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却是一个稳重、平和、严谨而又善于思考的人,究竟老师对学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两个伟大人物的接触似乎是毫无结果的,两个人仿佛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一个是城邦时代,一个是帝国时代。但师生之间的感情还是一直存在的。


吕克昂学园: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建立了吕克昂学园(Lyceum“光明之神”)。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及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这里有当时最好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亚里士多德现存的全部著作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每天上午给高级班学生讲授科学技术,下午对一般听众发表常识性的讲演。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人们称亚里士多德为“散步的哲学家”;而以他为核心形成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建立吕克昂学园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总计约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还命令部下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送到吕克昂学园。


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过度、不及和中间。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的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误会,中间往往能够得到成功并受人赞赏。在他的许多著作里,如《诗学》中也反映了这种思想,下面是他对美德和情感的论述:美德须求适中,情感须求适度。中国的中庸之道以孔子为最先代表。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的中庸之道,是要保持事物的质和常态不变,侧重于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观察和实践,是为了经世致用,而不在于谈论天命和心情,根本目的还是要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及在“周礼”规范之内的社会制度。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中国几千年的主导思想──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其实质在于对矛盾论的认同感,即矛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就是用矛盾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评价:

①早期欧洲文艺领域里所谓的“自然学派”、“心理学派”和“历史学派”,都是以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作为其学派产生的祖先。因为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思想界产生了长久的深刻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著是系统的,他的讨论也是分门别类的,因此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的和发展的,正像他所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正是这种精神,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如果说柏拉图创造并奠定了西欧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那么亚里士多德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基础,从而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⑤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其基本哲学观是徘徊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
⑥他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在其著作中时时体现出这一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20303.html

相关阅读:如何抓住高考前2个月做到高效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