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人民教育的基础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人民教育的奠基:

1、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①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得到较快发展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还取得了一五计划建设超额完成的成就。
②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局势逐渐稳定,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③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例:收回教育主权;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等
3、主要影响: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4、过程:
(1)拉开序幕: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②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教材重点强调了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大决议。
(2)制定方针: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首的党和人民政府提出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3)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在艰难探索中前进,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建国后对旧有学校的接管和改造:

建国之初,全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对旧教育体系实行接管和改造。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首先接收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级公立学校,采取了“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办法。
1950年12月,按照政务院《关于处理接收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接管了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21所,中等学校514所,初等学校约1500所,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紧了对中国的威胁与封锁,甚至冻结了中国在美国的财产。
1950年底以后,开始首先接收和处理了接受美国津贴的学校,随后接受和处理了接受其他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回自办。这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维护了我国作为独立民主国家的教育主权。
1952年9月以后,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1956年这项工作基本结束时,共接办了私立中等学校1412所、小学8925所。还有65所私立高等学校在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中全部改为公办”。与此同时,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


新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时期,开始建立新中国的教育体系。
1949年9月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有关教育体系的基本设想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1949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问题。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作了明确的规定,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制度的确立。此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
1957年同1953年相比,在校学生人数,普通学校中高等学校增长130.8%,中等学校增长125.2%,初等学校增长25.8%,幼儿园增长156.6%,盲聋哑学校达到0.8万人;成人学校中,高等学校增长1753.6%,中等学校的成人中学增长989.9%,初等学校增长355.8%,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和有文化的劳动者;在结构、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开始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新建立的教育体系,在教育结构上,主要是推行了初等、中等教育的三轨制,即普通中小学、工农速成初中级学校和业余初中级学校同时并举的方针。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院系调整。类型上,将过去普通大学拆散,只设少数文、理两科的综合大学,其他则分别按工、农、林、医药、财经、政法、师范、体育、艺术、语言等学科设置专门学院。通过调整,全国综合性大学由55所减为14所,工科院校则由18所增加到38所,师范院校有了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所增加到37所。 建国后的17年,中国的教育工作虽然出现了失误,特别是“左”倾的错误,但在大部分时间内路线是正确的,取得了很大成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61747.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