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四大误区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高考地理复习四大误区 由地理网资料整理

  误区1:盲目做题,缺乏针对性

  许多同学认为多做题就能提高成绩,其实每套习题的知识覆盖面都是有限的,它无法包括地理考纲中的所有知识点,要想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对地理考纲的全覆盖,收效甚微,甚至造成知识盲区。因此,地理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寻找考纲中自己的易错点、难点来进行针对性急训,效果会更好。

  误区2:重难题,轻基础

  最后复习阶段,许多同学认为地理难题会做,容易的题就一定会,甚至有些上海考生拿全国高考的地理试题来要求自己,这是不正确的。上海地理高考注重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如2010年第33题“2004年到2006年该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的变化趋势,既体现了该地区行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雷同的现象。如果这一现象加剧,会产生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提出改进建议。”该试题设计灵活,材料选取的是上海热点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学生失分较为严重。但其考察的知识和能力并未脱离考纲的要求,答案就在教材中对我国产业结构雷同造成的影响描述中。因此,最后复习更应回归教材,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地理基本原理必须熟练掌握,如自然地理中的台风、寒潮、梅雨、全球气候变暖、热岛、臭氧洞、酸雨等发生的规律,造成的影响,解决的措施;人文地理中的人口问题、人口措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教材表述。

  误区3:重记忆,轻联系

  许多同学认为高考最后复习阶段时间短,加强地理知识的记忆对高考分数的提高更加有效,当然对地理中的基本原理,地理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加强记忆是必要的,但是对地理知识点更关注的不应该是记忆,而是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如2011年上海高考第43题“自然界中洋流的形成往往受综合因素的影响,根据洋流形成的主导因素说明,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对C海峡洋流产生影响。”就是对地理各要素的关联性进行考察。因此,最后复习阶段,不能满足于对地理知识的零散记忆,更应该尝试建立如下的知识网络,寻找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做到地理知识的迁移(见下图)。

  误区4:重解题,轻过程

  复习最后阶段,学生不应把大量时间花在“把不懂的知识点弄懂”,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减少自己会做题的失分。许多同学在平时练习中,拿到题目就做,对试题的设问和作答的要点都不进行思考,结果会做的题目却失分较为严重。高考地理失分统计当中也表明学生的审题不清,表述不完整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506079.html

相关阅读:20162016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