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精炼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生物网高中频道收集和整理了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精炼,以便考生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更好的梳理知识,轻松备战。预祝大家寒假快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酸碱度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D

2.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因④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故属于细胞内液;①为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故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为组织液,血浆蛋白减少则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应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稳定不变的。

答案:D

3.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解析: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膜内外都有离子进出;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增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将化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而传递兴奋;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轴突末端可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区

解析:轴突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在突触间传递兴奋。

答案:A

5.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上图可反映出激素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C.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D.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解析: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图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可反映出激素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答案:C

6.当人做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

B.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都加强

C.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都减弱

D.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胰岛A细胞的活动减弱

解析:胰岛B细胞分泌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胰岛A细胞分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相对稳定。

答案:A

7.糖尿病患者有三多,其中之一是尿多。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A.糖尿病患者的肾脏病变,导致产生的尿量增多

B.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C.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导致口渴,水喝得多了,尿就多了

D.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具有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的作用

解析:糖尿病患者缺少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使尿液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答案:B

8.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d是传入神经,b是传出神经,切断d,刺激b,可以引起效应器收缩。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快。Ⅱ指突触后膜,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9.下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③为B细胞

B.细胞①~⑤均能识别抗原细胞

C.细胞⑤为靶细胞

D.阶段Ⅳ、Ⅴ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解析:⑤为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Ⅵ、Ⅶ为效应阶段,③为B细胞,②为T细胞,故A正确。

答案:A

10.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在A点给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解析:当A点兴奋时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细胞体而不能传到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所以乙所在的神经元不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而甲表的左侧膜外电位会发生变化,产生兴奋但不会传至甲表右侧,因此甲表偏转一次。

答案:D

11.将某植物的胚芽鞘(图1)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取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制成临时装片(图2),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促进植物的生长

B.由于b侧细胞较长,所以单侧光来自b侧

C.如果图1植物横放,a侧位于远地侧

D.图1和图2可以说明感光部位在尖端,弯曲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

解析: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的照射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较高,促进作用较强,背光侧生长迅速;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细胞纵向伸长来实现的;生长素的分布还受重力的影响,远地侧分布少,所以细胞伸长幅度小。

答案:C

12.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A.赤霉素和生长素

B.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和脱落酸

D.生长素和乙烯

解析: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具有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的作用。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A

13.图一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图二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浓度时A具有最大值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A逐渐减小

C.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由图二可知生长素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解析:生长素浓度为b时,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因此A应具有最小值。

答案:A

14.当人体处在寒冷环境中,为抵御严寒,体内激素的分泌会发生变化,其中分泌量不会增加的有()

A.促甲状腺激素

B.胰岛素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甲状腺激素

解析:人处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受到冷觉感受器传来的兴奋,会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物质氧化分解加快,产热量增加。

答案:B

15.有研究表明健康的心态能使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提高,其原因很可能是()

①健康的心态有利于T细胞的分化 ②健康的心态有利于提高抗体的生成能力 ③健康的心态有利于效应T细胞增殖分化为大量的记忆细胞 ④健康的心态有利于浆细胞增殖分化为大量的记忆细胞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③④

解析:免疫力提高说明免疫细胞的产生和杀伤力物质抗体的生成能力均得到提高。在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可产生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故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不能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

答案:B

16.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 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生物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多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c种群增加,d种群也随之增加。由于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若m15m2,则a种群无法养活b种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受到破坏。d个体所含有机物质量不一定比c个体所含有机物质量多。

答案:D

17.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狐狸同时占据了两个营养级

B.松毛虫数量增加时,灰喜鹊的数量也会增多,从而使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抑制

C.生物群落内部存在着负反馈调节的机制,使各种生物的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

D.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图可以发现,该食物网共由3条食物链构成,其中狐狸在每条食物链上所占的营养级都是不同的,所以在这个食物网中狐狸同时占据了三个营养级,分别是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答案:A

18.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对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

A.蝙蝠的回声定位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

B.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这一化学信息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

C.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植物间也存在信息的传递

解析:物理信息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是光信息,属物理信息。

答案:B

19.下列有关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B.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稳态即系统内的各种组成成分及含量都不发生变化

D.个体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稳态都有赖于反馈调节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系统内的各种组成成分及含量不是不发生变化,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管是个体水平还是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稳态都有赖于反馈调节。

答案:C

20.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个体越来越大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

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含有的碳元素越多

解析:生物种类越复杂食物链会越多,有时蚂蚁群食毛毛虫等远大于自身个体的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同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陆地生态系统中由于上一营养级所有生物不可能全部被捕食,所以下一营养级的有机物总量不会多于上一营养级。

答案:A

2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使得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的作用下发生的⑤①的动态变化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演替都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次生演替的方向使得生物种类多样化,所以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生产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的分析,应该同时具备。

答案:D

2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能量以物质为载体,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

B.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C.利用样方法调查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时,应在稻田中稗草密集的地方取样

D.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而不能被循环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差,利用样方法调查时应在植物分布均匀的地方,随机取样。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主要是受阳光的影响,便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

答案:D

23.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解析:要根据a、b两条曲线所呈现的信息,分析两个种群的相关问题。曲线a表示随着生物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生物个体的存活率降低,说明该种群生物个体生存所需要的空间较大,因此该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根据曲线b可知,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时,种群的存活率最高;对大型动物实行迁地保护时,若迁移的种群密度过大,会造成存活率降低,部分动物死亡;曲线b代表的种群在种群密度最大时,种群个体间的竞争最激烈。

答案:D

24.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实行无废物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C

25.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曲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度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S型增长曲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度超过b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段c~d相似。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请回答:

(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 。?

在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和编码抗体的基因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在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解析:(1)通过A、B相互对照以及A组前后对照,不难看出免疫反应离不开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2)抗体是在机体受到相应的抗原刺激时产生的,要产生抗体必须给小鼠注射抗原。(3)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答案:(1)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 (2)抗原 (3)浆细胞(或效应B淋巴细胞) 编码抗体的基因 红细胞

27.(11分)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感,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可卡因是一种微细、白色结晶粉状生物碱,具有麻醉感觉神经末梢和阻断神经传导的作用。如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结构①的名称是,它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称为。这体现了生物膜具有的结构特点。?

(2)瘾君子吸食毒品可卡因后,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表现出情绪高涨、好动、健谈、冲动、体温升高、产生幻觉等现象,此时吸食者体内激素的含量增多。?

(3)结构②能与多巴胺特异性结合,使其所在细胞膜产生兴奋,则细胞膜外的电位表现为电位,结构②的化学本质是。?

(4)兴奋在细胞A与细胞B之间的传递方向是 。?

解析:(1)由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含有①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多巴胺;突触小泡采取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从而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由题干可知多巴胺具有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从而产生快感,表现出情绪高涨、好动、健谈、冲动、体温升高、产生幻觉等现象,故食用可卡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导致多巴胺含量增加,吸食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3)图B中②为突触后膜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能够接受多巴胺传来的信息。当多巴胺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就会引起局部电流,膜外的电位为负。(4)兴奋在突触上传递的方向为单向,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传递方向只能由A传递到B。

答案:(1)突触小泡 胞吐 一定的流动性 (2)增多

甲状腺 (3)负 糖蛋白 (4)由A传递到B

28.(10分)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有明显的种间关系是。?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植物增加的能量是kJ。?

(3)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同化总量(106 J) 储存能量(106 J) 呼吸消耗(106 J) A 900 200 700 B 100 15 85 C 15 2 13 D 18 60 12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6 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

解析:从图甲中可以看出雪兔和狼之间明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北极狐的能量有三个来源,雷鸟提供1/2、植物提供1/8,还有雪兔提供3/8,若北极狐种群增加能量80 kJ,则植物增加的能量为:801/220%10%+801/810%+803/820%10%=3 600 kJ;从图乙中可以看出C为分解者,A为生产者,B、D分别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流入图乙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900106 J,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100100%=18%;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来看,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正在增加。

答案:(1)捕食 (2)3 600 (3)分解者 (4)900 18%

增加(是)

29.(9分)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碳在AB和BC过程中分别以 形式流动。?

(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 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3)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4)若生产者固定了100 kJ的能量,则图中最高营养级理论上可获得的能量为 kJ。?

(5)周一请吃素,这是坎昆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动的特点。?

解析:(1)碳循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利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中的碳变成CO2返回到大气中。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量的碳变成CO2返回到大气中,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3)图中A与B是双向箭头,且化学燃料燃烧产生的CO2进入了A,故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能从A中获取CO2,故为生产者,B、C、D都可以为E提供能量,故E为分解者,C、D为消费者,此题中的食物链就是BCD。(4)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图中最高营养级D理论上可获得的最多能量为:10020%20%=4 kJ;理论上可获得的最少能量为:10010%10%=1 kJ;故为1~4 kJ。(5)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答案:(1)CO2和(含碳)有机物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碳循环 (3)BCD (4)1~4 (5)逐级递减

30.(10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旨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将下列实验设计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材料:新鲜的月季枝条若干、2,4D溶液。

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矿泉水瓶。

(1)扦插枝条的处理:所有的枝条均保留3~4个芽,并将枝条的形态学下端削成斜面。

(2)先进行预实验,以确定适宜的系列浓度梯度:具体方法:可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比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究。

(3)根据预实验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0.2、0.4、0.6、0.8、1.0、1.2、1.4、1.6、1.8 mg/mL的2,4D溶液,实验时,除溶液浓度不同的实验组对比外,还应设置。?

(4)本实验的测量指标为,观察记录。平均温度为15.8 ℃。结果如下:?

处理方式 插条总

数(条) 成活数

(条) 平均根

数(条) 平均根

长(cm) 对照 16 10 3 1.95 0.2 mg/mL

2,4D浸泡24 h 16 13 5 2.75 0.4 mg/mL

2,4D浸泡24 h 16 14 6 2.85 0.6 mg/mL

2,4D浸泡24 h 16 15 10 3.07 0.8 mg/mL

2,4D浸泡24 h 16 16 14 4.45 1.0 mg/mL

2,4D浸泡24 h 16 16 15 4.82 1.2 mg/mL

2,4D浸泡24 h 16 16 17 5.06 1.4 mg/mL

2,4D浸泡24 h 16 16 15 2.55 1.6 mg/mL

2,4D浸泡24 h 16 14 11 2.80 1.8 mg/mL

2,4D浸泡24 h 16 14 9 1.75 (5)实验结论:

①本实验中促进月季枝条生根最好的浓度为 。?

②2,4D以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与其浓度密切相关,说明2,4D的作用具有。?

③通过实验能说促进月季扦插生根的最适浓度是1.2 mg/mL吗?若不能,请写出探究最适浓度的设计思路。

解析:在探究最适浓度时,一般要设定预实验先进行摸索,芽能产生生长素在扦插时要保留。本实验中是为了验证最适生长素浓度,通过实验结果可知在1.0~1.4 mg/mL之间可能为最适浓度,根的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在重力作用下升高,并对根的生长表现为抑制。若探究最适浓度应在1.0~1.4 mg/mL之间设置浓度梯度,再做实验。

答案:(3)清水对照组

(4)枝条的生根数和根长

(5)①1.2 mg/mL ②双重性 ③不能。a.在1.0~1.4 mg/mL之间设置浓度梯度,b.按照上述方式对月季枝条进行处理, c.测定月季的平均生根数及根长。

以上就是高一生物寒假作业精炼,更多精彩请进入高中频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564795.html

相关阅读:高考生物备考手册:重要知识点梳理(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