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备课??把“备学生”真正落到实处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1.把握准确性

  教学调研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的现象:刚开始上课时,从学生回答教师的导入性问题来看,学生似乎对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了解了不少,但是上课的教师还是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假装不懂”,从而出现了“假教”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学习状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所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不相吻合。

  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在发表的《人如何学习》的报告中指出:“学生在来教室时,也带来了他们对世界的已有看法。如果没有最初的看法,他们可能就无法领会在教室中所授的新概念和信息”。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到了中学才接触生物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才学习生物学知识。他们在生活中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接触到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现象,在对这些现象作解释的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打破“零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思维习惯,真正摸清学生的“现实起点”,在尊重学生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升已有认识,帮助他们将生活中的生物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升华,促进他们完成对知识的理性概括。例如,在“骨的连结”(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生物》八年级上册P.60—62)的教学设计时,不应该简单地按照教材中的编写顺序,按部就班地介绍骨的连结的三种形式,而应该根据初中学生对“关节”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一学情,通过“甩甩臂膀踢踢腿”等动作来引导学生认识关节的特点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我们的脑颅由多块颅骨构成,颅骨之间也是以关节的形式连结的吗?如果人的颅骨之间以关节的形式连结,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以此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骨连结的其它形式及其作用。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

  2.注意全面性

  当然,备课时需要了解的学情是多方面的。除了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外,还应该关心、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性格气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方面因素。特别要重视对学生情感因素的了解,因为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了解学情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外,还可以通过查阅学生档案、与班主任和其他学科任课教师交谈、家访、与学生直接对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有时候也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的活动,去体验学生的情趣,倾听学生的心声。

  在全面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可以使我们的备课更好地从学生现实水平和发展可能出发,来调整或优化教学目标,防止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更好地从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来调整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过难或过易;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来调整教学的起点、坡度和速度;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设计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形成新的技能……。总之,全面了解学情,正确判断学情的现实状态,对于我们备教材、备教法、备教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关注差异性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不同学生可能由于所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个体特殊性。因此,在备课中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更加有效。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个体差异的意识。有了这样的意识,就能注意克服教学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例如,在“显微镜的操作使用”一节课的备课时,我们的教师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生理差异,对个别左撇子(主要是用左手写字)的学生在显微镜操作使用时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显微镜在实验桌上安放的位置可以放在 “偏右”的地方,观察时可以用“左眼”来观察等。

  其次,要有差异利用意识。要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课程资源去开发和利用。例如学生的差异性除了个体性差异外,还表现为集体性差异。不同教学班之间在学习风气、课堂气氛等方面会有所差异,有的班级十分外向,表演欲极强,你应该考虑如何引导他们活而不乱地扎实学;有的班级思维极其活跃,知识面广,对于这样的班级,你得预想学生有可能提出的各方面问题;有的班级学生比较内向,表演欲不强,你应该考虑如何打开局面。

  第三,要具有分层意识。即在目标定位上应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要因人而异,使之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为此,教师要依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设计分层教学的教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学习难度的问题情境,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和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4.突出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为本,以教论学,学生的“学”只能围绕教师的“教”来展开。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边缘”状态和被动接受的地位。新课程改革促使人们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教学过程设计的理念要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为:

  4.1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时间观,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避免在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现象的发生。当然,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不等于让课堂成为放任自流的地方,而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教学设计以及适时的调整下有目标地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不仅是智力因素参与,非智力因素也要参与,不仅思维参与,其他各种感官也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在讲台上撒了些碎米,然后从箱子里捉出一只公鸡,先用手按住公鸡的头,让它吃米,公鸡不从;再扒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灌,公鸡拼命挣扎,就是不吃。陶先生松开手,公鸡自由地活动了一会儿,便悠然自得得吃起米来。公鸡吃米与学生学习,风牛马不相及,但是蕴涵的道理是相通的,那就是学生应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备课活动中来,让学生拥有备课的发言权,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式的选择等,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5.讲究科学性

  5.1让备学生更加科学有效

  真正的“备学生”,远不只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并据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案。因此,“备学生”的前提首先是“备自己”,既要为自己准备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更要为自己准备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与阶段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因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是否科学,不但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还决定着我们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引导还是误导。

  5.2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智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经常用“勤奋”、“刻苦”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不可否认,“勤奋”和“刻苦” 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很可能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却影响了学生学习智慧的发挥。比如,我们总是提倡“笨鸟先飞”,以此激励学生用“勤奋”来弥补自己在“智慧”上的不足。可事实上,“先飞”并不能克服“愚笨”的缺陷,很多学生简单地用“先飞”来代替对学习智慧的追求,结果不但克服不了“愚笨”的缺点,反而让自己在学习上因为缺少学习智慧而变得越来越笨,最终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今天,在许多教室中都贴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标语,这句话也是许多学生的学习座右铭,激励着莘莘学子。然而,由于这句话本身隐含着对“勤奋”与“吃苦”的认可,而或多或少排斥了学生在学习方法与学习智慧上的探索,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误导,也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误导。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当代美国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R.M.加涅提出的名言,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了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而掌握学习策略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有效方式,是体现学生学习智慧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学习策略应该成为备学生的重要内容。

  来源:中国高校之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655177.html

相关阅读:专家指导-高考化学答题如何避免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