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优化指导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 武宏钧 武子梅

内容摘要:徽派自然语文教学应“两条腿走路,课内课外并重”。阅读是一种行为和实践。而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就是课外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孩子读好书,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自然语文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内容应满足孩子天性要求,造成思维冲击,优化激励措施,优化需求取向,优化指导方式,优化层次差异,优化阅读策略,优化培养习惯。

关键词:优化指导激励措施需求取向层次差异培养习惯

徽派语文方兴未艾,自然语文应世崛起。徽派语文的分支——阜阳市的自然语文倡导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外阅读的实践,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通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自然语文教学的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课堂上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课外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并非一件容易事。《课标》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活的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个定义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语言文字”是第一个关键词,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身体验可以有许多途径,比如看画听音乐,同样可以获得审美体验;比如听,看,同样可以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而阅读,它的载体是语言文字,这是阅读和美术音乐等的本质区别。《课标》中还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阅读是一种行为和实践。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就是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徽派语文的分支——阜阳市的自然语文应该着力探究优化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方式和方法。

一、自然语文的课外阅读要优化激励措施

阅读,最重要的并非是阅读的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热情。当学生怀着满腔热情去阅读的时候,方式方法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而没有阅读的热情,掌握再多的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死知识;也就是说,阅读的方式方法必须在学生具备阅读热情之后才具备意义。因此我认为,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指导,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可能不是阅读方法的指导,而是对学生阅读的态度和阅读热情等的保护。保护的意义大于方法指导的意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三维目标,我们的阅读教学太过于注重知识与方法了,而忽视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而在课外阅读中,没有了考试的压力,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只有在这样毫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培养学生纯正的阅读趣味。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优化激励措施,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1、展示阅读过程,诱发兴趣。刚入学的小学生以前也接触过课外书,但主要是看着书听父母讲述上面的故事或翻看书中的插图,对课外阅读到底是怎么回事还不太清楚。老师可为他们选择篇幅较短,浅显易懂的注音读物,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书报的感情。通过亲自示范阅读过程,让学生明白如何借助汉语拼音,采用一目双行的阅读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读上行的音节。朗读时,如何发音清楚响亮,不丢字、不添字,并逐步做到流利、有感情。第一学期学生学完所有拼音后,我在每节语文课最后留出三四分钟,有时给学生念首儿歌(儿歌、故事都选自学生人手一份的《提前读写报》念完后请学生轻轻拿出报纸翻到某一版,告诉他们,老师这首好听的儿歌就是从这里看来的,拼读能力强的学生就会饶有兴致地拼读起来;有时为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故事讲到一半,他们正急着往下听时,请他们翻开报纸,试着在指定的版面找到老师讲的故事,然后告诉学生,老师已讲到第几行,请大家边看报边继续听老师读,此时老师故意放慢语速拼读以便学生眼耳同步,或试着跟读;还有时则和学生合作:这则谜语几个学生分行拼读老师来连,那首诗歌老师负责一个音一个音地拼,请学生把老师拼的连起来......慢漫的,学生把语文课上学的拼音、汉字和课外书及自己喜爱的儿歌、童话等连在了一起,连接这三者的正是阅读。知道了课外阅读是怎么回事,有了阅读的需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被诱发。

2、推荐阅读材料,激发兴趣。随着识字量的增大及受课堂阅读教学的影响,学生逐步初具一定的阅读课外书的能力。我从一年级第二学期起,不定期地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接受程度的阅读材料。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⑴、设置悬念。向学生推荐书前,为了使学生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依据推荐的书中的有关内容,设置一些富有情趣的悬念,依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向学生推荐《动物漫谈》系列丛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同学们,你想知道小鸟为什么能在树上睡觉吗?你想了解兔子的耳朵为什么特别长吗?你想知道世界上什么蛇最大吗?《动物漫谈》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简单几句话使学生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⑵、赏读节选。许多学生对书本没有吸引力,在于他们没有尝到书本内容的甜头,在课堂上,在向学生推荐书的同时,有意选取其中一个优美的段落或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朗读,也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致,如推荐学生读《生活的镜子》一书时,我选读了其中的《梦想》一文,在学生们为故事中的盲童戴维后来实现了幼时的梦想成了英国的内阁大臣而啧啧不己时,我举起手中的书说“在这本书中像戴维这样有个性的人还有很多,你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之后的一段时间,同学们争相传阅这本属于班级的书。

⑶、因势利导。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还得见机行事抓住机会,及时推荐。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推荐《尾巴的功能》一书;学了《他是我的小学老师》一文推荐学生上网搜寻有关居里夫人的讯息;杨立伟首飞成功,中国人终于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就向学生推荐《宇宙的奥秘》等有关太空方面的文章和书籍。此外像简介主要内容、借用媒体的评价、讲述创作故事等都是不错的方法。总之,在推荐书目上,要尽可能地拓宽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阅读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想办法给他们充实更多的阅读资料,激励大量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品尝到无穷的乐趣,从而促进阅读兴砸的不断拓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基础。

3、开展阅读活动,深化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老师随机、随时、随地,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如口头的表演《童话剧》、朗读、演讲、猜谜语、词语接龙、对对子等;书面的选字、填词、作答、手抄报等既能深化他们的阅读兴趣,又能及时检查阅读的效果,便于有针对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从而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拿办手抄报来说吧,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需要阅读大量和主题相关的文章,然后再对所读文章进行选择、编辑、找写、插图,这样才能办出象样的报纸。对学生办的报纸我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会悟到很多东西。

二、自然语文的课外阅读要优化需求取向

过去一般认为儿童阅读的目的就是学文化,学知识。人们往往从“识多少字”、“读到多少知识点”“学到多少写作方法”等量化指标来判断儿童阅读的成效。由于阅读过程中过强的功利意识,以及对“知识”概念的狭隘理解,影响了孩子的阅读趣味、品位和质量。自然语文应该让孩子爱上阅读,它不是站在成年人社会需要的立场上为孩子设立标准和发展框架,而是充分观察和研究孩子的成长,为他们尽可能提供机会,并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

1、自然语文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长袜子皮皮》、《床边的小豆豆》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淘气包马小跳》能畅销全国了。当然,教师在个人的阅读习惯中,常常会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偏好,或者会对某些书籍形成刻板化印象。例如,卡通书对孩子是无益的,只有经典作品对孩子才是有益的,等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以宽容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实际阅读状况,例如,许多卡通书都是有益有趣的。2001年来自32个国家二十多万名儿童参加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的考试,结果芬兰儿童的阅读分数最高,而芬兰儿童最普遍的消遣书刊是什么呢?59%的芬兰儿童几乎每天都看一本漫画书。这说明我们在选书时不能犯“因噎费食”的错误。教师应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资讯:关注媒体上的推荐图书,但又不为媒体所左右;关注获奖的儿童图书,但又要考虑专家眼光和孩子兴趣之间的距离。在班级为学生选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好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组成选书委员会,大家一起来商定课外阅读的书目,这也是培养孩子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有效途径。

2、自然语文课外阅读要能迎合孩子的时尚需求。时尚类图书这几年成为许多出版社的热门选题。走进书店,几米的绘本、朱德庸的漫画铺天盖地。几年前,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几年后,魔法母亲J·K·罗琳的《哈利·波特》惊现于大陆我国童书市场,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丛书;每人都梦想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可是,也有人一提到时尚文学,就不屑一顾,把时尚文学看成是经典文学的对立产物,这种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在一定的社会中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道理。时尚文学注重实际、追求新异、适合当代人阅读心理。当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知识的更新更加迅速,这些知识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情易于浮躁,难以求得宁静,人们已经没有很多耐心去读那些经典作品,更愿意读短时间内可以把握的小品、散文、小小说等。这些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时尚文学作品,正是反映了重效率、重实际、求新颖的时代特征,以其简约、生动、有趣、个性化的风格吸引了读者,适合当代人心理的需要。适当地阅读自己喜爱的时尚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沉重的学习氛围中缓解一下心情,有什么不好?

3、自然语文课外阅读要能适应孩子的现实生活。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只是把学生当成马驹,关进马厩,拴上木桩,秣以干草,那么能指望他膘肥体壮吗?能指望它日行千里吗?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他还说,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阅书、阅人、阅生活和阅自然相结合,课外阅读和真实的生活就贴近了。孩子们参与和体验生活的乐趣和热情将会影响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阅读也就变得更有吸引力。要正确利用现代媒介指导孩子阅读,不要畏电视和网络快餐阅读如虎,要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电视和网络快餐”。要充分利用纸质媒介和现代媒介,现代电视、网络媒介阅读方便快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大,可以培养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而纸质书籍可以用来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的习惯。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陪同孩子们看央视的《百家讲坛》、《电视诗歌散文》和《百科探秘》等。当然,在儿童生活的现实中,也有不少“不健康的成份”,谁也没有办法把这些东西从儿童的视野中完全屏蔽掉。可是,孩子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并没有变坏。因为他们会把这些成分放在自己认识世界的大背景、大知识下处理,相生相克,达到“生态平衡”。所以,在儿童阅读中,有这么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并无大的坏处,倒是读书过于纯净,生活过于狭窄的人,心理常会有缺陷。“书呆子”不是因为读书多而呆的,而是因为读书过纯而傻的。孩子的阅历越丰富,所形成的心理品质就越健康,因为他有对外界刺激相应的图式。倒是深藏宝刹的纯洁的小和尚会在突如其来的“女人是老虎”面前困惑、失衡。

4、自然语文课外阅读要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水果、粮食、蛋禽、蔬菜都不可缺少。所以,“时尚阅读”也好,“快餐阅读”也罢,都是一种需要,大人不必以成人的世故和功利作出限制,这是孩子们成长中的自然需求。当然,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阅读经典,对于完善人格,丰富人生底蕴,引导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引领时尚阅读的同时,还要不忘经典阅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孩子阅读适合他们的古今中外的经典,向他们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一册在握,展读之间,仿佛在赴一次精神的华宴,读到沉醉处,灵魂中的欢悦与外面葱笼的绿意相融相映,物我两忘。这般情形,怎一个“乐”字了得!这样的阅读,是有思想的阅读,触及生命内在真实的阅读,激发“真、善、美”的阅读,它促使孩子们审视自身与周围的世界,使他们渴望“诗意的栖居”。

三、自然语文的课外阅读要优化指导方式

当应试的痕迹依然很深,课外阅读,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当一切都沾上了功利的色彩,课外阅读,便不再是一种享受。固守教育的本质,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诗意的栖居,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应该张开我们的内心拥有轻盈的翅膀予以智慧地引领。

1、自然语文淡化目标,无为而读。考试猛于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遮上一层“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面纱,就难以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家长和学校面前。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语文教师,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课外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问题是,以这样的功利面目出现的课外阅读,能否真正适合儿童的成长需要,能否满足他们的心灵饥渴?这也许就是很多儿童畏惧“名著”、“读本”,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成绩本身是很多学生的困扰,而当课外阅读与之挂钩时,就不再是一种享受了,阅读带来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因此,提倡“无为而读”,就是“不为应试而读”。小学时期的课外阅读,重在培养孩子们爱好阅读的兴趣、亲近书籍的习惯。兴趣和习惯一旦养成,能让人终身受益。阅读,不是硬性的规定,不是绑紧的绳索,而是像候鸟在冬季向南方迁徙,像鱼儿逆流而上回到故乡,是一种自然的需要,一种放松的状态。它是一个人的天性。只有真正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充分的兴趣的那种阅读,才会让人获益,捆绑重重的阅读是不自然的,不是真正的阅读。“无为而读”,看似荒谬,实则蕴含了课外阅读的真谛。也许这种说法极具理想色彩,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然而,矫枉亟须过正,从长远看,还课外阅读以本来面目,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享受与升华,拥有一颗丰富而细腻的心灵。

2、自然语文强化指导,自主阅读。初涉书海的小学生,需要有经验的水手一路相助。要把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仅仅满足于激发一点兴趣、开列一些书单、口授几条要领是不行的。教师既要做书单开列者,更应成为与孩子们的“书友”、“书伴”;既要做兴趣激发者,更要做意志磨砺者。引发阅读兴趣,是目前课外阅读指导中最重视的事情,是课外阅读指导成功的一半。而另外的一半,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在现代生活中,影视、网络等媒体异常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胜过书刊。有些书籍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的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想方设法引发阅读兴趣的同时,在磨砺学生的阅读意志上下功夫。培养阅读意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是要运用阅读成果来强化意志的培养。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行读书节、报告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三是要发挥阅读兴趣与阅读意志的相互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开始阶段往往受兴趣的支配,随着阅读任务的加重,困难越来越多,兴趣就渐渐失落。这时就需要意志来维持阅读活动的进行。学生在意志的支撑下,阅读取得明显成效的时候,又会增强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地进行。

2、自然语文应做到亲子阅读与伙伴阅读相结合。家庭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首先,我利用家长会的时间,请求家长解放思想,鼓励子女加强课外阅读,使家长明白:“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然后我与家长们探讨: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怎样为孩子们把好读书关?其次,与家长建立联系,敬请家长们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及时反馈,以便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适时的针对性的指导。再次,我很好地利用我校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机会,扎实有效地将活动进行好,让学生在良好的书香氛围中尽情地吮吸知识的雨露,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小学生获得图书的来源非常有限。近半数小学生主要依靠自己购买课外书。但是面对昂贵的图书,小学生的购买力明显不足,因此,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图书成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另一种方式。孩子是纯真可爱的,当他们有了一点收获就会巴不得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而他们也十分希望知道别人收获了什么。所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合适而又十分必要。因此当他们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我就让他们利用课上的3分中时间来交流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是看到的一首诗、一个儿歌、或是哪个文章里的一段美妙的话、或是一个格言警句等等。在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个别阅读和和集体的共同阅读相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而且还增强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3、自然语文应做到读书活动与学校活动相结合。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每一个学生是一个世界,每一位老师也是一个世界。在课外阅读的整体推进过程中,我们拒绝统一,倡导多元。努力做到百花齐放,即:“百蕊吐芳”、“百舸争流”、“百川归海”、“百家讲坛”、“百感交集”。所谓“百蕊吐芳”,就是突出教师的个性,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以及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各自的阅读指导方向。例如:“绿色童谣”、“绘本花园”、“童话城堡”、“小说天地”、“印象散文”、“童诗放飞”等等。所谓“百舸争流”,就是不同的班级,形成不同的阅读文化,成立班级读书俱乐部,每个读书俱乐部都有琅琅上口的名称、有个性化的图标、有响亮的口号、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清清楚楚的过程,有实实在在的成效。所谓“百川归海”,就是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学校的“博求”读书节活动中,既有轰轰烈烈的形式,又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从而彰显二实小“博求”文化阅读的丰富内涵。所谓“百家讲坛”,不再局限于名家,而是学校聘请的“故事爸爸”或“故事妈妈”,让他们来给孩子们讲故事,促进家校互动,共同打造阅读环境。所谓“百感交集”,就是在家长和孩子中开展《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演讲活动,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实践证明:要使课外阅读长期坚持,就要关注学生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教师适时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积极地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识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4、自然语文应做到阅读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科研是旗帜,能作为导向;教研是基石,须成为常态。2012年,我们在课外阅读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打破了教研和科研之间的壁垒,把教研和科研进行和谐统一,改变科研“精英化”,教研“大众化”的局面,让全校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课外阅读整体推进的航程中,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对课外阅读进行研讨;以科学的方法,对课外阅读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比如,在小学阶段,如何实现课外阅读由任务驱动向自主阅读过渡?我们以科研的视野,从“文学”、“心理”、“社会化”三个维度,以“分级阅读”的方式,帮助孩子实现社会角色的跨越——从幼儿到小学生;实现阅读方式的跨越——从亲子共读到自主阅读。这样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生拉硬拽,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合适的载体。从低年级的“图像阅读”渐渐过渡到中高年级的“文字阅读”。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领略无限广阔优美的世界,从而“爱上阅读没商量”。

六、自然语文的课外阅读要优化培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最起码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自然语文培养每天读书的习惯。美国中小学一直推行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其终身阅读的习惯。其大致做法是:每天抽出十到十五分钟读自己喜欢的任何作品,教师不提问,不要求写笔记,不做任何成绩记录,结果成绩斐然。我们要像孙中山先生那样:“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存。”有了这种感觉,说明阅读已经生活化了。我们就像大文学家鲁迅先生那样把大家喝咖啡、聊天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我们可以用午休、放学做完功课以后、节假日等点滴时间来读书。每天坚持半小时阅读,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材料,构建阅读空间,循序渐进,先扶后放,慢慢养成习惯,一天不读便寝食难安。

2、自然语文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当然,“动笔”的方法习惯因人而异,我们应该就如何记笔记用笔记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个别指导。从开始的一句话、一个词的概括、评价,到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老师都要准确把握,耐心引导。不能让笔记成为学生的负担,也不能让他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3、自然语文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和起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就有发现。创新源于质疑。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自然语文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教师要根据不同课外读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向学生推荐阅读,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节目,要兼顾思想性和知识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语文教学实际,兼顾学生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阅读,反对那种“多多益善”,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流于形式的做法。课外阅读既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各年级语文教学目标配合课堂教学,又要考虑其它学科的需要及其学生兴趣的广泛性,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课堂成为进行阅读指导的基本阵地,课外成为课外阅读的主战场。课外阅读应该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项常规内容,应该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一如每天刷两次牙、吃三顿饭。而学生阅读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个“阅读日”或“读书节”所能解决的,必须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相应的政策支持,进而由各地各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一套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阅读制度。我校实施的“六个一”行动计划,即一室一柜,一周一课,一天一首,一月一册,一季一会,一年一本。一室一柜就是班班有图书柜或图书角,解决学生有地方读、有图书读的问题;一周一课就是每周都要设置一节阅读课,解决学生有时间读的问题;一天一首就是学生一天背一首经典古诗词,解决学生有要求的问题;一月一册就是学生一月自由阅读一册书,解决学生阅读量的问题;一季一会就是一季度每校开一次主题班会,解决学生有交流的问题;一年一本就是一季度师生共读一本书,解决学生阅读有指导的问题。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保障。有这样一个案例是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说:“培养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培养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是啊!我们的孩子只有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长期坚持阅读,才能获取更多知识,适应现代化的学习要求,才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跃马平川”。

自然语文的最终的落脚点不在课内而在课外。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小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因此,在课外阅读全面振兴的今天,如何把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起来?语文教学应“两条腿走路,课内课外并重”。每个学期,仅仅让孩子学习二十几篇课文是不够的。书香浸润生命,智慧启迪人生。小学阶段,应该引导孩子大量阅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以此来磨练学生的语感,锤炼读书意志。自然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孩子读好书,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自然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内容应满足孩子天性要求,造成思维冲击,由文章结构到篇章到阅读欣赏,自然交流、真诚对话、启迪智慧。

作者: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 武宏钧 武子梅

内容摘要:徽派自然语文教学应“两条腿走路,课内课外并重”。阅读是一种行为和实践。而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就是课外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孩子读好书,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自然语文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内容应满足孩子天性要求,造成思维冲击,优化激励措施,优化需求取向,优化指导方式,优化层次差异,优化阅读策略,优化培养习惯。

关键词:优化指导激励措施需求取向层次差异培养习惯

徽派语文方兴未艾,自然语文应世崛起。徽派语文的分支——阜阳市的自然语文倡导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外阅读的实践,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通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智慧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自然语文教学的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课堂上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课外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并非一件容易事。《课标》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活的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个定义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语言文字”是第一个关键词,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身体验可以有许多途径,比如看画听音乐,同样可以获得审美体验;比如听,看,同样可以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而阅读,它的载体是语言文字,这是阅读和美术音乐等的本质区别。《课标》中还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阅读是一种行为和实践。培养阅读能力的途径就是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徽派语文的分支——阜阳市的自然语文应该着力探究优化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方式和方法。

一、自然语文的课外阅读要优化激励措施

阅读,最重要的并非是阅读的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热情。当学生怀着满腔热情去阅读的时候,方式方法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而没有阅读的热情,掌握再多的阅读的方式方法,也是死知识;也就是说,阅读的方式方法必须在学生具备阅读热情之后才具备意义。因此我认为,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指导,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可能不是阅读方法的指导,而是对学生阅读的态度和阅读热情等的保护。保护的意义大于方法指导的意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三维目标,我们的阅读教学太过于注重知识与方法了,而忽视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问题。而在课外阅读中,没有了考试的压力,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只有在这样毫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培养学生纯正的阅读趣味。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优化激励措施,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1、展示阅读过程,诱发兴趣。刚入学的小学生以前也接触过课外书,但主要是看着书听父母讲述上面的故事或翻看书中的插图,对课外阅读到底是怎么回事还不太清楚。老师可为他们选择篇幅较短,浅显易懂的注音读物,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书报的感情。通过亲自示范阅读过程,让学生明白如何借助汉语拼音,采用一目双行的阅读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读上行的音节。朗读时,如何发音清楚响亮,不丢字、不添字,并逐步做到流利、有感情。第一学期学生学完所有拼音后,我在每节语文课最后留出三四分钟,有时给学生念首儿歌(儿歌、故事都选自学生人手一份的《提前读写报》念完后请学生轻轻拿出报纸翻到某一版,告诉他们,老师这首好听的儿歌就是从这里看来的,拼读能力强的学生就会饶有兴致地拼读起来;有时为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故事讲到一半,他们正急着往下听时,请他们翻开报纸,试着在指定的版面找到老师讲的故事,然后告诉学生,老师已讲到第几行,请大家边看报边继续听老师读,此时老师故意放慢语速拼读以便学生眼耳同步,或试着跟读;还有时则和学生合作:这则谜语几个学生分行拼读老师来连,那首诗歌老师负责一个音一个音地拼,请学生把老师拼的连起来......慢漫的,学生把语文课上学的拼音、汉字和课外书及自己喜爱的儿歌、童话等连在了一起,连接这三者的正是阅读。知道了课外阅读是怎么回事,有了阅读的需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被诱发。

2、推荐阅读材料,激发兴趣。随着识字量的增大及受课堂阅读教学的影响,学生逐步初具一定的阅读课外书的能力。我从一年级第二学期起,不定期地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接受程度的阅读材料。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⑴、设置悬念。向学生推荐书前,为了使学生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依据推荐的书中的有关内容,设置一些富有情趣的悬念,依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向学生推荐《动物漫谈》系列丛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同学们,你想知道小鸟为什么能在树上睡觉吗?你想了解兔子的耳朵为什么特别长吗?你想知道世界上什么蛇最大吗?《动物漫谈》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简单几句话使学生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⑵、赏读节选。许多学生对书本没有吸引力,在于他们没有尝到书本内容的甜头,在课堂上,在向学生推荐书的同时,有意选取其中一个优美的段落或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朗读,也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致,如推荐学生读《生活的镜子》一书时,我选读了其中的《梦想》一文,在学生们为故事中的盲童戴维后来实现了幼时的梦想成了英国的内阁大臣而啧啧不己时,我举起手中的书说“在这本书中像戴维这样有个性的人还有很多,你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之后的一段时间,同学们争相传阅这本属于班级的书。

⑶、因势利导。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还得见机行事抓住机会,及时推荐。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推荐《尾巴的功能》一书;学了《他是我的小学老师》一文推荐学生上网搜寻有关居里夫人的讯息;杨立伟首飞成功,中国人终于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就向学生推荐《宇宙的奥秘》等有关太空方面的文章和书籍。此外像简介主要内容、借用媒体的评价、讲述创作故事等都是不错的方法。总之,在推荐书目上,要尽可能地拓宽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阅读面,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想办法给他们充实更多的阅读资料,激励大量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品尝到无穷的乐趣,从而促进阅读兴砸的不断拓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基础。

3、开展阅读活动,深化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老师随机、随时、随地,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如口头的表演《童话剧》、朗读、演讲、猜谜语、词语接龙、对对子等;书面的选字、填词、作答、手抄报等既能深化他们的阅读兴趣,又能及时检查阅读的效果,便于有针对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从而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拿办手抄报来说吧,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需要阅读大量和主题相关的文章,然后再对所读文章进行选择、编辑、找写、插图,这样才能办出象样的报纸。对学生办的报纸我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会悟到很多东西。

二、自然语文的课外阅读要优化需求取向

3、自然语文简化形式,轻松阅读。就如有人批评春晚,舞美布景过于奢华,我们的课外阅读指导,似乎也有些过于隆重,课堂阅读教学的痕迹还依然很重,不够松弛。课外阅读指导不同于课堂阅读教学,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是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当然也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干涉行为。同时,我们还往往把课外阅读单单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单单视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其实这是鼠目寸光,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于是,就有许多关于教孩子读书的书,比如教材和教辅;老师们也有许多教孩子们读书的技巧,比如如何读懂一个词、一句话,如何去回答一篇文章通常可能会有的提问等,总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有关方法和技巧的东西。但是几乎没有人去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的欲望?笔者以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写读后感,但不能强求。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宁愿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也不愿在课外阅读时因为读后感成为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当然课外阅读并不排斥阅读后的表现,当然这得先问问孩子们是否愿意,是否有这样的冲动和兴趣。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当然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读后感,做做摘录;还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讨论会;甚至可以组织表演,满足孩子的兴趣,在学学、玩玩、练练中培育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自然语文的课外阅读要优化层次差异

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更加深入地思考,优化层次差异认知。教师切记的是:要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要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的精神俘虏。教师要时刻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面对作品和学生同作者平等对话,允许并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李镇西语)。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1、自然语文允许存在阅读目标的差异。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我们要以宽容一些,更宽容一些。如果孩子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孩子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孩子,那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如果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吸引着孩子,如果一旦孩子被吸引住了,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就算你想阻断也是阻断不了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中会又那么几个躲在书桌后面的“冒险”的阅读者。开放性的阅读方式,除了在看与不看方面可以自由选择外,在阅读的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规定是不少于145万字,其中小学第一学段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是不少于100万字。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阅读量,还应该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阅读的次数。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有新的见识、感受和发现。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多读几遍,钻得深,悟得透,才能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运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2、自然语文允许存在阅读内容的差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内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课外阅读同样也不应以教师的喜好来统一学生的阅读题材。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成人而言,有人偏爱壮怀激烈的篇章,有人偏爱涓涓细流的小品。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老师如果把自己喜欢的选择的材料强加给学生,那么课外阅读就成了另一种的课堂教学了。课外阅读之所以区别于课堂阅读教学,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主权。如果不能吸引所有的孩子走进来,那么课外阅读就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比如女孩子喜欢图文并茂的童话、诗歌,男孩子喜欢知识性的和历史性的故事。阅读速度快的就多看一些,阅读速度慢的就让他慢慢来。总之阅读不能由老师包办代替,统一步调,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力,使每个学生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让他们在书海中畅游。

3、自然语文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例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即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我们要坚决抵制将别人特别是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守株待兔》在我看来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小时候第一次读到它,我甚至能闻到兔肉的香味,可是老师告诉我: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台湾著名漫画家几米的绘本在《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中对《守株待兔》作出另一种颠覆性地诠释:“守株待兔的第四天,我凝视远方,开始欣赏云朵的变幻。守株待兔的第十天,我学会分辨小鸟的叫声,嗅闻不同花草的香气。守株待兔的第十七天,我可以从微风中感觉到蝴蝶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第二十天,一群小兔子对我微笑,送我一朵紫色的花,我们闲聊了许久,并互道晚安。”一个传统的体裁,被漫画家赋予了新的思想和内涵。

4、自然语文允许存在阅读评价的差异。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课外阅读很难评价,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较大。我们在评价时,要遵循模糊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不仅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认知面,更要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意、态度。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的交谈书中的情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小孩子都做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大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从促进孩子持续阅读的角度来看,有表现就是最好的,有表现就是有热情、有兴趣、有欲望。我阅读首先是一种享受,因为得到享受所以喜爱阅读,阅读的表现只要是没有危害的就是正常的,就是应该被允许、鼓励的。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正因为如此,评价手段力求多样,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评价、动态观察评价、档案记录评价、多元自主评价等多种方式,改革过去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把“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分别引入课外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之中。阅读活动开展一个阶段后,引导学生认真评价一下自己所制订的目标、计划、实施情况,以及自己的阅读收获。进一步优化阅读心理,强化自我意识,提高调控能力。

五、自然语文的课外阅读要优化阅读策略

加强课外阅读策略研究,减少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的随意和盲目,是课外阅读扎实、有效地向更深处推进的根本保障。优化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大阅读观。首先要拓展阅书的内容,学生读书,不仅仅是读文字的书,还指导学生阅读生活的书、实践的书、阅读音乐书、阅读图画书、阅读声音的书,阅读影视的书,阅读方方面面的书。其次应优化读法:读书的有各种各样的读法,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眼睛读,还应指导学生用耳朵读,用手读,用心读,用鼻子读,用口来读……最后,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共读、带读、联读……并巧妙的把阅读与活动结合在一起。

1、自然语文应做到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相结合。阅读是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爱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大力倡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状况如何?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第三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如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小书屋”,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张贴上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又如,教师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定期交流阅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670332.html

相关阅读: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