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数学的内容主要是由数字、符号、公式和公理定理组成,一般说来,它显得较为枯燥无味。许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被动的学习,对数学本身并无兴趣,往往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效果却并不理想。我在课改实践中,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数学的趣味性、实践性、联想性元素的探索,使课堂效果较为理想。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参与的意识才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首先力求以情感人,唤起兴趣。众说周知,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不如其他科目那样生动形象。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教师就加以训斥,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荡然无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在教学中可借助数学课件、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等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概率初步认识》一节,教学引入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喜欢玩扑克牌的爱好,和他们讲扑克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另外,在课堂之中教师应力求使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也要注意措词和语气,给予必要的赞扬。如,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说:“你回答得非常正确!”“你说得不错。”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也要说:“再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这样即可调动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合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新课标”强调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中,教师应经常以校园、家庭、社会为素材,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小例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形象化,降低思维的难度,同时还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空间,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以次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让学生阅读《黄金分割》资料时,我设计了2个问题:①你留心观察过舞台上的主持人吗?他们报幕时站在舞台的什么位置?②常听有人说:某人的腿长得长,身材好看。这话有道理吗?这样利用生活中“有趣的0.618”,引出“黄金分割”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到了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之中。

最后体验成功,点燃兴趣。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欲望。成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学生会为了表现自我而信心十足,热情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每一次板演,每一次回答问题,每一次练习,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让他们都能从成功的体验中去感受学习的乐趣。有时还可在练习中穿插一些小比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的解法多”、“比比谁的方法更巧妙”,并让他们上讲台展示或讲解自己的解法,其他同学加以评定。这时候学生激情亢奋,秒想频出,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增强了技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时,学习劲头会更足,兴趣会更浓。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用满脸的阳光和灿烂面对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心中博大的爱,那么在课堂上就会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融洽、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心情愉快了,思维就处于一种积极状态,也就敢言心中之所言,敢问心中之所问。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当学生发言时,耐心地听,并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我常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点什么?”“你想补充点什么?”等,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我备课的预想,也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都表示欢迎,必要时展开讨论,肯定成绩、鼓舞信心、纠正错误。尽力发挥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作用,以自己的参与热情,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课堂中,一句赞许的语言、一束信任的目光、一张满意的笑脸、一个肯定的点头,都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鼓励和期望,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操作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新知识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来获得。象这样的课,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只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给予关键性的点拨。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进行思考并理解,后面在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板书:边、角、对角线。然后分小组结合图形探究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各自的性质。学生自然会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进行探究,并归纳得出结论。我在上这课时没有精致的课件,没有精心的讲解,但在不经意的点拨中,学生主动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活动当中。

其次为学生提供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记得上次新教材培训时教研员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他强调了动手操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在课堂要让学生成为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方法进行大胆的猜想、尝试、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我在教学“平行线的特征”一节内容时,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之后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你可以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什么数量关系吗?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效地复习了前面“平行线的判定”,还使学生发现将“两直线平行”作为条件时出现的新问题,产生了自主探索的欲望。我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相互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获得的知识,比被动听讲获得的知识掌握得更深刻、更牢固。

最后在自主探索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空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已更多的选择空间。例如:在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在上节课已认识了全等三角形,学生知道了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因此学习新课前,我先提问:“你们是否能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得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方法?”先让学生去猜想,而不直接指出可行性。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完成了两课时要求完成的任务,而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我这样教学所任班级数学成绩始终达市平均线,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教学中要彻底改变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的被动学习模式,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余干县董家店初中 周国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675771.html

相关阅读:为什么学数学要养成这13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