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创新学习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驱动器。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种种不适,如缺乏积极的参与的热情;缺乏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运作能力;缺乏时间运筹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攻坚能力;缺乏抵抗挫折的心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吃苦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等。促使我们在着重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不得不反思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必须解决好是发展知识还是发展能力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注重“双基”传授、强化训练、有效传递。忽略学生的学与思、学与行、学与能、学与创。结果是发展了知识,课堂教学中是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教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新观念,提倡塑造“全人”。这就要求教学具有全息性,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真正贡献在于使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同时获得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形成良好的性情;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最终沉淀成学生精神中最深层的、最基本的东西—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正确的价值观、执著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魅力。所以课堂教学的科学设置调整如下:
  
  1、不仅包括一些现成的化学结论,还包括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所谓的形成的过程即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整理实验数据、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提出猜想假设,建立模型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理解化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原理是怎样形成的,一个化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
  
  2、增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相关内容。如把科学史话、科学发展简史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加强对科学发展历程的认识,领略科学家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伟大人格魅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难与创新的崇高意境。
  
  3、增加化学文化教育的内容。尽量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材料。如化学与军事、化学与饮食、化学与环保、成语古诗与化学、化学与魔术、化学与农药、化肥等。这些化学内涵可以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从平面、立体,宏观、微观,主观、客观等不同角度灵活分析新信息,从新的视角理解领悟“双基”。
  
  4、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透彻理解教材所反映的科学知识体系外,跨学科综合物理、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找准创新学习的交叉点、渗透点、切入点。及时跟踪及掌握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发展动向。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思维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所得的科学知识不断升华。
  
  有了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为准绳,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思考①本课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是什么?②本课主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哪几个方面?③本课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 教师要处理好三维立体教学目标与创新目标之间的关系,找准创新学习与双基学习的结合点,把创新智力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二、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体现“双主互动”因材施教。
  
  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效合作为基础,以教师的启发点拨为主导,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线,通过巧妙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实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上述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推动课堂高效运转的动力,是创新学习的基石。
  
  1、构建温馨和谐的师生“心理动力场”,激发学生敢于问“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以宽容、博爱的胸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问题。师生间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紧张和焦虑,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两个层次的“三问活动”。
  
  第一层次的三问:敢问、大声问、人人都问;第二层次的问:正确问、流利问、创建性地问。使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意识。教师及时扑捉学生的智慧的火花与灵感,鼓励他们积极展示个性,推动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最终达到创新学习的目的。
  
  2、创设情境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时空
  
  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因基础与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形象,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除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外,还要特别采取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心理着手,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多种问题形式和思维载体,如阅读理解型问题、类比型问题、总结概括性问题、知识迁移型问题、化学与物理、生物相关的综合问题、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相关的问题。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在问题与求解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领域的情境。有意识把学生引入一种释疑的最佳心理状态,达到问题意识与心理情境的融合,促使学生不怕困难与挫折。为“问题”而思、问、学、创。在教学中,把学生的问题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时间总量原则上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并把课内、课外的提问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学生设一个“化学问题本”,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奇思妙想及时加以记录,并定期评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及“最佳问题人”。对普通学生在累积记分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奖励。如开放实验室,按自己的意图做一次实验等,使学生从关心今天“得多少分”,向关心今天提出几个有价值问题转变。
  
  3、合作释疑,教给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分类归纳,及时筛选整理出有层次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工具书或动手实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对于低层次要求的问题自行解决。中等层次要求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迂回解答的方式,教师不从正面回答而是高屋建瓴、旁敲侧击地发问学生许多问题,一直到学生自己想通了这些问题,原先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也可以适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那些认识模块、重新组合,迁移上升为解决问题策略方法,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讨论解决远离学生“认知发展区”的疑难问题。讨论是启迪学生思想、丰富想象,激发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讨论前必须使每个组员,对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创建,然后选出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有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对每个问题大胆谈出自己的见解,其它组员则通过听取、补充、质疑、交流、比较鉴别,使本组对所有问题形成一定的认识、达成统一意见,并总结出对重点、难点、考点问题的独到见解。教师及时反馈信息,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精练的点拨或组织交流或提示后再明辨。务必使每个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获得正确的见解。教师适时有效地组织多层次、多层面、多形式的讨论,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自主悟出新知,闪现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优化评测手段,体现个性差异分层递进。
  
  评价的目的:优化测评手段,体现个体差异分层递进。原则: 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创新;减轻负担,提高质量。
  
  1、课堂的即时测评。每学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配发一套A、B、C三个层次的思考题。A组以课后习题为主,顾及学困生。B组把本节的知识点放在全书的认知链中“瞻前顾后”设计问题顾及中等生。C组强调综合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顾及少数尖子生。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完成学习目标的具体程度,使学生主动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到对自己负责。督促学生强化反思达成目标的思考过程,以及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并使之形成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得以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变得更加优秀,更具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主动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增强心理的抗挫能力。
  
  2、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以自我出题的形式代替教师的指令性计划。要求学生课下认真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根据目标策略,按了解、识记、理解、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设计题目,温故知新。网上查询,翻阅资料来设计习题的过程就是重点系统复习的过程,也是做题的过程。下一节课前同学间相互交换、做答案 和批阅。然后交给教师审阅,分组存档备案。
  
  3、以学生为主体的单元测试。教师从日常积累的作业题中遴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按梯度组成一份完整的试题。选题上标名出题者的姓名,教师也贡献几道有价值的习题,写出自己的姓名,学生非常主意为什么增添这些题目。学生做着自己出的题,自然感到亲切,答得特别认真,真正体会到做学习主人得自豪。测试得结果只由教师个人掌握,教师在及时做出测试分析后,对于共性问题集中在班级讲解、反馈矫正。对于个别的问题教师主动找相应的学生加以辅导,体现因材施教、共同提高。
  
  以上谈了个人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形式的一点做法,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讨论斧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686306.html

相关阅读:原子量测定的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