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类比 促成建构 --关于“相对原子质量”教学的案例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导言】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由实际质量转到相对质量时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怎样解决这个困难并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呢?
  
  【案例】
  
  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它的质量和体积都是非常小的。大家知道一个氧原子、氢原子、碳大原子质量分别是多少千克吗?(学生一时说不出,并准备想办法查阅)
  
  生:一个碳原子质量:1.993×10-26千克
  
  一个氢原子质量:1.674×10-27千克
  
  一个氧原子质量:2.657×10-26千克
  
  师:大家观察一下上述各个原子质量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生:9个数字
  
  师:这样我们书写或记忆起来会怎样?(不方便)
  
  师:其实很多年以前科学家就在想办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用什么数据能简便地表示原子的质量大小呢?”现在科学家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一个碳原子质量用“12”表示;一个氢原子质量用“1”表示,一个氧原子质量用“16”表示等等。并把它们称为“相对原子质量”(揭示课题)
  
  师:相对原子质量是怎么来的呢?“相对”的意思就是与参照对象进行比较,如我们生活中问年龄往往问“今年几岁了?”而不是问“活多少天了?”。人们习惯上说的年龄是“365天”作为一个标准的,实际天数与标准比较所得到的。
  
  生:这样相对原子质量也要有一个标准了!
  
  师:对,它的标准是: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一个标准。(插入“标准的来历”见附件)有了标准后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接下来引导学生计算相对质量)
  
  【反思】
  
  这个设计为了化解学生对标准的理解,很巧妙地运用了人们常说的年龄中的标准进行类比,促使学生联想:“相对原子质量也是有个标准的,它的标准是什么呢?”
  
  类比法在教学方面确实具有严格的逻辑推理难以取代的功效。但在使用类比方法时,要注意各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在引进新概念、新规律时,应当进一步把它们的本质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另外选择类比应精选学生比较熟悉、生活化的事例。如“年龄”来类比“相对原子质量”在这里比较适宜。当然类似这样的事例生活还有如“家庭用电”用“度”是以“3.6×105焦耳”作为标准的,这个例子本身是比较好,但学生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是不熟悉。
  
  类比法是人们所熟知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发端于类比,类比被誉为科学活动中的“伟大的引路人”,是它首先推动了假说的产生。尽管类比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因此,作为一种“从特殊推到特殊的科学方法”,类比法在科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学生角度来讲,用好这种方法可以促成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正确建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721267.html

相关阅读:化学高考一轮复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