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转变自己的观念,实施有效教学

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师生的界限就打破了,师生就可以平等坦诚的相待,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需求和老师反映,就能够聆听到孩子们的心声。记得一次课间我从孩子们身边走过,听到两个孩子说,老师要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多好啊!听了以后,我觉得自己和孩子们有距离了。我就改变了策略,在上《影子》一课时,我了解了学生的学情,调整了教学的难易度,设计了符合孩子们实际,便于理解的教案。同时和孩子们一起做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可高兴了,这样孩子们学习劲头足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参与面广了,教学效果自然好了。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想象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抓住文本中关键的阐述语,去品位文本中空白处的意境和神韵。解放学生的头脑,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如《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运用拟人的手法,在描述了飞翔的小鸟和井底之蛙关于天大小的争论后,便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教学时,我有意设置悬念:“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问题一提出,就激起了学生的涟漪,荡起学生想象的浪花。一番思索后,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狠狠吸了一口气,撑起两只手,两只脚猛力一蹬,跳出了井口,他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看,哎呀一声,惊奇地说:“小鸟你说得对,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也有的说:青蛙露出自信的神色,半睁着眼睛,摇了摇手,仍然坐在井底,因此它看到的天还是井口那么大。”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三、解放学生嘴巴,鼓励质疑问难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让学生在精读时再次质疑,提出相应的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去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如教学《钱学森》,当学生学到钱学森的语言时,学生提出他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将学的情况在小组交流,从而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克服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解疑的氛围。学生学会“质疑”,就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是快乐的,思索是快乐的。”在这样的求学探知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灵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761136.html

相关阅读:新高二语文学习建议及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