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课堂永远的主角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统一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预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的互动性等方面来论述有效性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学生;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性教学=教学内容x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学生.然而,教学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和教学对象接受教学内容的程度,所以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学生是否取得进步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一、通过布置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很多教师认为数学课是没有必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其实不然,数学课的预习非常有必要。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预习之后,学生因为有了知识储备,在课堂中就有新的生成,表现出频频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预习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预习学生将新课学习的内容按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一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知识与学生预习时所理解的知识产生冲突,形成疑惑,这时的解惑是最有效的。此时学生获得知识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因此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比如在上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定义与命题》时,我给一个班的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没给另一个班的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在教学环节一:把命题改写一“如果……,那么……”的形式中对于典型的命题:对顶角相等。

我请了名中上学生林来说说改写后的命题

学生林:条件是对顶角,结论是相等.如果是对顶角,那么相等。(众学生疑惑,部分学生窃窃私语{教师从学生的表情中读出此时学生产生理解冲突了,这时学生谢举手了。)

学生谢:老师,应该是如果有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教室里一片哗然,不少学生微微点头,表示认同。这时……)

学生陈:老师我有个疑问,对顶角相等这不是很简单吗,为什么要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学生陈问题提得非常好,教师充分肯定并表扬了该学生,是啊,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没有想到。数学不是追求简洁美吗,为什么还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在学生没办法解决的情况下……)

师: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为后续的学习准备,添加恰当的语句,使句子更通顺,此处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有必要的。

在(没有预习情况下教学本环节时,学生没有什么疑惑,只是跟着教师的预设,完成教学过程。最后教师只能自己解释为什么要改写命题“如果……,那么……”的形式.显然这种教学效果有填鸭式之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低效的。教学环节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单:我有一个疑惑,在预习时我觉得定义与命题很难理解,学习了这节课后我还是不知道它们之间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帮助单同学解决这个疑惑。

学生李:定义与命题都是陈述句。

学生王:命题是带有判断的语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解释.当然在(5赃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学生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从两个教学环节对比来看,说明有预习比没有预习好。在没有布置预习班级的教学中,尽管学生在课堂上还是听的很认真,但只是跟着教师所设计的环节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学生课堂上的思维撞击并不明显,对于教师的预设,学生有生成,但这种生成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有预习班级学生是带着问题带着自己对新知识理解进入课堂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积极的、主动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也不一样,有了预习之后,更能体现出学生才是真正学习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性教学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科目,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试想,一个让学生讨厌、惧怕,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怎么会让自己的课堂出现生机?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第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典范作用,教师身边无小事,就是因为教师的每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教师要爱岗敬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召学生,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思想上指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第三,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时要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和教师交谈才会感到心里安全、心里自由,才会大胆发散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创见。

三、 发挥数学本身的实效性,促进有效教学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存在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研究,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曾经和学生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人们有一天完全脱离数学,生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我的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们就热烈的议论开来,有的说:“如果没有数学,买东西将不知道怎么付钱”,有的说:“出门不知道东南西北,会迷路”,有的说“没有时间,会耽误重要的事情”等等。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原来这么有用,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离不开它,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

四、 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有效教学

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劳动,它是双边的行为,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另一方面,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在学生的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为主,教为辅,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实现数学教学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改进教学模式,给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权利,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来。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经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化知识为能力,着眼于终身发展,促进有效教学

从适应21世纪时代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来看,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一一数学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它已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数学课程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过份着重数学自身的学科性而相对忽视了数学学习中人的发展性。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地引导学生预习、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去动手操作、去实践、去合作、去交流,只要我们真正实现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教育专家文品先生曾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有意义地学习,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是无效的学习.”同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目杯,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收获更丰硕的教攀成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780346.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如何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