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常识:秦朝著名大臣吕不韦简介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对于秦朝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出秦朝的每一位皇帝,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皇帝身边的助手。其实,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秦朝著名大臣吕不韦简介,我们一起来了解秦朝著名大臣吕不韦。

吕不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少有的商人出身的大政治家。他是怎样登上政治舞台的?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他又是如何在风亏变幻的政治斗争中遭到失败的?要讲清这些事实,我要从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再往前追溯半个世纪。

秦孝文王二年(前;249年),庄襄王即位,吕不韦为相邦,封“文信侯”,从这时到韩王安元年(前238年)秦王赢政二十二岁亲政以前,秦国的军政大权就一直握在吕不韦手中。在这十二年中吕不韦为推行秦国统一全国的大业制订了政策,采取了有力措施:

在政治上吕不韦主要作了两方面的事:一是注意起用老臣宿将,调整好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以稳定国内的统治秩序;二是注意发现、荐举人才,让这些人才在统一大业中发挥作用。吕不韦是一个有见识的政治家,任相之初,“委国事大臣”,自己并不独揽大权。他注意起用昭王以来的一些老臣宿将。如老臣燕人蔡泽,曾因受人攻击,早已被迫告老称病。秦王政即位后,吕不韦又请他出山,参于朝政。后请他出使燕国,促成了秦燕连横。王龀、蒙骛这些昭王时的名将,吕不韦也继续委以重任,使他们在兼并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吕不韦还十分注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任相后招致宾客三干人,目的就是网罗人才,组成一个计谋统一的“参谋部”。司马迁曾说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是说出了问题的实质的。在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中,就非常强调举贤人对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慎行论》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者……其所以得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都是说明得人才对得天下的重要。《吕氏春秋·士容》还讲了一则“狗乃取鼠”的故事,说有一个人为了让一只能捕獐麋豕鹿的好狗,执行猫的任务——捕鼠,就用夹子夹住这只狗后脚。嘲讽了压抑人才的社会现象。吕不韦不仅对人才问题十分重视,自己还发现引荐了不少人才。如后来当上秦始皇宰相的吕不韦,原是楚国上蔡的一个平民,战国末年入秦,为吕不韦门客。吕不韦发现他有才干,任为郎官(宫廷侍卫),吕不韦才得以出入宫廷,有机会向秦王献上“灭六国、成统一”的计策,从而逐步受到重用。十二岁的少年甘罗因有奇才,也受到吕不韦破格重用,派他出使赵国,说动赵王割五城与秦,再联秦攻燕,掠地以偿。赵王后又献十一城于秦。甘罗因功封为上卿。

点击查看:更多朝代著名历史人物简介

吕不韦认为对人才委以重任后就要赏罚严明。赏罚要不凭关系亲疏、个人好恶,而要考其实绩,做到因功授爵,赏罚必当。尽管在事实上他不可能真正做到事事赏罚严明,但提出这些主张,对整顿秦国吏治,加强国力是起了作用的。

在经济上,吕不韦强调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增强实力。《吕氏春秋》中就有专讲农事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文章。《上农》就是重农的意思,这篇阐述了农业与政治的关系。《任地》总结了精耕细作的十个问题。《辨土》讲如何使用土地,改良土质。《审时》讲庄稼与时间季节的关系。这些文章总结了战国以来农家的新经验;这足以说明吕不韦对农业的重视,也说明他和他的一些谋士对农业生产也是懂行的。吕不韦从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认为只有重视农业,才能使民风纯朴,百姓易于驱使,边境得到安宁,君主的地位受到尊重,进而达到“并天卞’的目的。为此他强调国家必须劝民务农,不夺农时,用政策法令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吕不韦还注意兴修水利,他第二次任相期间,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明显地提高了产量。这虽然增加了地主阶级的剥削量,但也带来了“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的历史成果。吕不韦采取上述政治经济措施,使秦国政局稳定,国力增强,比东方六国明显地古了优势,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秦统一六国,主要是通过兼并战争来实现的。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在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吕不韦任相后,坚持用兼并战争来实现统一,在军事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卓越的见解,在作战指挥上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高三历史常识:秦朝著名大臣吕不韦简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了解相关资料,为以后深入学习历史打下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783002.html

相关阅读: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