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历史图片 激活教学课堂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历史图片(图画、照片、拓片等的统称)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教材文字内容的重要补充,其形式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历史插图将历史发展的某一瞬间"锁定"在画面上,比文字记载更生动、细腻,蕴藏着众多的信息,从不同角度观察能得出多种结论,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教学资源。然而,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图片应用却长期被忽视,即便应用也如蜻蜓点水,其内涵很少被深入挖掘。鉴于此,新教材大大增加了历史图片在文本中的比重,据粗略估计约占了整个教材版面的1/5,仅《历史》必修Ⅰ(人民版)一本书就有图片207幅。如何利用好这些图片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是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图片,有效组织教学活动,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巧用图片,激活兴趣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每一幅历史图片的背后往往有一段精彩的历史,吸引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渴望,将它运用于课堂,效果立竿见影。例如,在学习《美国国父华盛顿》第1课时,先是演示美国国旗的图片,随后出示一面左上角是13颗星的星条旗图片,指出这是美国的第一面国旗,并提问:美国国旗的十三道条纹和五十颗星分别代表什么?为什么一开始是十三颗星?从十三颗星发展到五十颗星代表了美国历史怎样不一般的历程?然后转入华盛顿领导的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这就利用学生熟悉和似曾相识的两幅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出学习的愿望。另一位教师则将教材插图易地使用,效果也十分显著。在学习《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第一课时,采用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图片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图片作为新课导入,并提问:(1)在香港问题的谈判上以及在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上,英国派出的各是什么人(职位)?(2)他们在英国的政体中,各有什么地位和权限?他们的这种地位和权限是如何形成的?这样,就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并引入关于英国政体内容的学习。

二、解读图片,挖掘内涵

历史图片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但丰富的内涵信息往往隐藏在新颖奇特的表象之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观察能力,透过历史的表层信息,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质,并沉淀为理性认识。

在学习《历史》必修Ⅱ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时,通过对教材插图《汉"长寿绣"绢》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的解读可知:汉代官营纺织业的主要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集团??主要是皇室消费和享乐的需要,政府中有专门负责手工业生产的机构。正是由于这种性质,在这一类的生产中具有作坊规模大、产品多而精和成本费用巨的特点。官营丝织品种类繁多,其成品一般称之为"缯帛",具体又分为缯、纨、绮、绢、缣、绨、绫等许多品种。还有罗是提花丝物,纱是密度较疏而有孔的绢,其技术要求很高。但这些精美的丝织物,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可见,汉代的丝织业技艺精湛,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又如,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第四单元《圣雄甘地》的难点之一,是如何理解甘地所说"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教材里的几个图片??《圣雄甘地》、《在非洲时的甘地》、《甘地在纺纱》、《食盐进军》等,那么教师就把握了解开"甘地之谜"的钥匙。圣雄甘地生于印度西部一个土邦大臣家庭,属于吠舍种姓。早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学习法律,回国后西装革履,以律师为业,曾到南非工作。是什么原因促使甘地放下优裕的生活,投身于手纺车运动和食盐进军,掀起一次又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浪潮呢?正是缘于他对印度真挚的爱。他脱下了西装,光头赤足,与印度土民迅速融合在一起。他从印度的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从而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向深层次发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二战后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三、以图引思,培养能力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图片,比如漫画等,其思维含量很大。在课堂中如果能用好这些特殊载体可以达到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历史》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教版)第一单元第1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时,利用了教材中的一幅漫画??《美国的"中立"》。漫画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对美国鹰说:"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呀!"笔者向学生展示这幅漫画,并让学生思考:和平鸽和橄榄枝在西方文化中代表什么?美国鹰为什么会变成"和平鸽",衔着橄榄枝?这代表美国在一战前期执行的什么政策?美国为什么执行"中立"政策?它的"中立"政策是真正意义上的"中立"吗?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产生了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得出相关认识:美国鹰衔着橄榄枝代表美国在一战前期执行的"中立"政策,美国表面上中立,实际上是在此掩护下同交战双方大做生意,大发战争财。其实质是在中立的幌子下最大限度地追逐国家利益。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经典的历史漫画作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在此基础上深入解剖历史事件的深层信息,解释历史现象,认识历史问题,效果十分显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记忆、观察、思维和创新等能力,都得到了锤炼。

四、欣赏图片,提高审美能力

历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生动教材,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历史地把握审美是历史教学自身的需要。历史教学如果脱离审美、陶冶就会把学生的头脑变成"僵化的历史档案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把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比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鉴赏包括《商代司母戊大方鼎》等青铜器图片时,不仅要观赏或雄伟或端庄或巧妙或奇异的结构,欣赏其独特的风格,还要观赏那些想象丰富而带有神秘感的线条、优美的图案等。当面对中国古代美轮美奂的书法艺术图片(《文征明赤壁赋》、《柳公权书〈玄秘塔碑〉》等)时,要引导学生从字型、线条、架构、气势、意境等角度体会其特殊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

五、借图抒情,升华情感

历史图片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其内涵,结合灵活多变的教法,可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这方面,历史插图有着文字资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比如在讲解《历史》必修Ⅰ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时,很多教师都会使用《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张图片。这确实是一张历史性的图片,从很大意义上讲它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讲解这张图片时,教师补充了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1949年是中国历史"天翻地覆"的一年,年初三大战役胜利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主力150余万人。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接着,人民解放军投入全国追歼残敌的作战中。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的中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阐明了新国家的性质,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和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构成了新政协制定《共同纲领》的政治基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历史性的时刻终于来临。教师对当时的历史场景可以进行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会后举行开国大典。一代伟人毛泽东和开国领袖们一起健步走向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当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28年,经过无数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祖国的新生。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一代代志士仁人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先烈们如果地下有知,当含笑九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经过这番解读,学生对这一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的感悟就绝不像之前那么肤浅,内心升华的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积极运用图片资源对于有效激活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791837.html

相关阅读:历史教学中学习策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