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的水资源危机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石油是世界经济的生命线,海湾石油是这条生命线的主线。目前美国进口石油的20%、西欧的35%、日本的70%都来自海湾地区。有资料表明,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藏量仅次于其邻国沙特阿拉伯,居全球第二位,石油开采潜力无限。即使在目前,由于战争的影响,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还处于恢复阶段,生产能力有限,但前景十分可观。

出于全球战略和能源安全考虑,美国和英国等国组成联军,在2003年3月~4月间出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其目的就是要牢牢地控制住海湾的石油,以便在与日本和西欧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主导地位,从而控制世界经济的走向。正因为如此,中东历来就是多事之地,世界油价也随中东局势的变化而波动,从一些资料分析,上世纪的每一次石油危机发生,都和中东地区战事有着“不解之缘”。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08年伊朗发现石油,拉开了石油开发的序幕,中东因此成为20世纪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东战争开始爆发。

在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曾三次大规模使用了“石油武器”,皆在西方国家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政治恐慌甚至危机。第一次使用是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采取切断苏伊士运河、实行石油禁运等手段,使欧洲陷入严重的石油恐慌,美国不得不对欧洲实施“油援计划”,向欧洲输送石油,直到1957年4月苏伊士运河恢复油轮通航,欧洲石油危机才开始缓解。但此次的石油危机还仅是个序曲。

第一次世界性规模的石油危机发生在1973年~1974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同年10月17日,有关使用“石油武器”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召开,决定对美国采取减产、禁运等措施。为了反对美国等工业大国对该地区的石油的控制和掠夺,迫使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改变亲以色列的态度,石油输出国组织于同年12月22日决定实行石油提价,规定从1974年1月起,标准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轻油价格)从每桶5.11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从此产油国掌握了自己石油和定价权,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对石油定价的垄断。

大量进口石油发展工业的国家,如美国、西欧各国、日本,由于进口的石油价格上涨,工业品的燃料成本提高,资本家的利润减少,因而呼喊“能源危机”。其实,这是工业大国同石油输出国之间的掠夺与反掠夺、控制与反控制的一场斗争。

第二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中东产油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其中伊朗获得了大量的石油收入。伊朗国王在国内大搞不切实际的现代化建设,国内矛盾激化,伊朗宗教界利用这一形势,领导全国进行了推翻国王统治的运动,并于1979年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由于政治、经济原因,给了邻国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提供了发动战争的条件,两伊战争随即爆发。

1979年下半年开始的两伊战争,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石油局势,并造成了第二次世界性石油危机。从1978年伊朗工人罢工开始,伊朗石油出口随之减少,国际油价不断上涨,现货市场油价从9月份的每桶12.78美元上涨到11月份的每桶18.73美元,12月份达19.18美元。随着两伊战争逐渐升级,油价最高达到每桶45美元 高三。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也开始自行涨价,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极为混乱。美、英、法、日等国一时焦头烂额,直至198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举行会议,确认国际市场上标准原油价格为每桶32美元,上限为36美元,最高不得高于41美元,至此第二次石油危机才基本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两伊战争,其实质是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两国因《阿尔及利亚协议》中关于界河阿拉伯河的规定和伊朗占领的波斯湾入口处三个小岛屿发生纠纷,而这些地域正是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两次石油危机,导致西方工业化石油消费国在危机发生后,积极采取各种对策,参与国际石油业务,同时各国争相开发能源,以摆脱石油的限制。美国还因第二次石油危机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在战时高价收购、囤积的石油,在战后空前过剩,导致了经济滞胀。

第三次石油危机

第三次石油危机是一种反向危机(石油价格长期低迷,使产油国家遭受财政危机),发生在1986年。

第二次石油危机结束后,国际石油形势变化走向了另一个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英国、挪威、墨西哥等石油产量猛增,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下跌。海湾国家感到正在失去对石油价格的控制能力,为夺回市场份额,它们开始大幅度增产,低价倾销,到1986年最终演变为一场油价战,一些高成本的产油国损失惨重,被迫与“欧佩克”一起实行减产保价的政策。

此次石油危机,打乱了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竞相降价使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相对产油不多的国家尤其是伊拉克,经济上受到很大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三次石油危机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中东政治大事相关联。20世纪90年代后的世界油价波动相对平稳,而石油输出国斗争却在进行,战争一触即发。

中东地势如一口大锅,而科威特正处于“锅底”,石油资源极为丰富。据专家预测,科威特可能是中东地区石油储量最高的国家,这不能不引起伊拉克的垂涎。尤其是此时伊拉克国内经济状况严重危机,两伊战争使伊拉克欠下了大量外债,其中欠科威特的外债就达120亿美元;其次,伊拉克虽号称海湾强国,海岸线却只有50多千米,其海上石油出口和海军行动受到科威特的限制,因而对科威特一直怀有领土野心。伊拉克外长于1990年7月指责:“由于阿联酋和科威特不遵守石油输出国组织产量限额,使伊拉克在1981年至1990年间共损失890亿美元”,还指责“两伊战争间科威特从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偷采石油,总价值为24亿美元”。以此为借口,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大举入侵科威特,至第二天,伊军完全控制科威特,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61号决议,“禁止从伊拉克或科威特进口一切商品和产品,还禁止一切可能促进伊拉克或科威特出口或转运商品或产品的活动,包括转移资金。”1991年1月16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对伊拉克实行了大规模军事打击,海湾战争爆发。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由于美国动用了战略石油储备,油价即刻由最高的41美元,跌落至30美元。之后,由于沙特将日产量由750万桶增至950万桶,结果油价不久又恢复到1990年8月海湾危机前的20美元的水平。

1999年后,俄罗斯政府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发挥积极作用,在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升中获得许多实际的利益。从2002年10月底开始,俄罗斯原油产量达到每天797万桶,超过沙特阿拉伯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大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的美国绝不会面对世界石油价格上浮的趋势而坐视不管。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与伊拉克“叫板”,其根本目的还是想通过军事打击,以重创伊拉克,并借机在该地区驻扎,从而直接并长期影响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沉浮。当然,俄罗斯也不会轻易放弃维持国际石油高价位所带来的好处。

今天,世界石油生产大国俄罗斯与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正围绕石油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展开了新一轮的较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俄美在海湾地区的激烈角逐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世界石油价格的未来走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80120.html

相关阅读: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南部沿海地区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