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学

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为之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努力学习新课标,转变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角色意识,建设一个开放性课堂。在以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许多人都把教学改革看成是教师单方面的事,即简单理解为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不全面的。应这样理解教学改革它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是教与学的同时改革,同时创新。

新的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和角色转变已经出现在广大教师面前。从教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了旧的历史教学那种只讲教而不讲学的格局。随着这种变化,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旧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搬运工、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帮助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给学生更多的自学、自读、自说、自练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潜能。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互教互学的一种新型平等关系,这样,就会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心情愉快,乐学情感油然而生,就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以及自己动手操作从而获取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图画、音乐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开放与交流》一课开始,先向学生播放《西游记》片尾曲及画面,并指定一名学生讲电视剧《西游记>大概内容。然后设疑,唐时有一位高僧只身前往印度取经,这与电视剧有什么异同,大家想知道吗?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学生很快进入了最佳的求知状态。

因此,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能够"触境生情",让自己尽快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注重"问题",使学生爱学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特别注重把问题作为学习载体,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深入思考,就不会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也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已有知识提供学生更多的思考、交流机会,比如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形成新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教师认真、不厌其烦的处理解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去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重视活动课,让学生善学

活动课是当前新课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适当的增加学生的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充分的领悟、实践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到的知识。对于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实际情况来说,活动课更显得的必不可少。因为初中历史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课可以给学生非常大的选择余地和交流机会,教师应积极利用活动课的有效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时间、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从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热情高,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老师依赖性越来越小,独立性越来越强,最终走向自主学习。

五、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乐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历史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围绕师生对问题的设计,通过疑、思、解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记忆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比较综合能力、表达叙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觉运用新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尝试、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894167.html

相关阅读: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