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识积累:海浪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在我们高中的地理学习中,我们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但我们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可以将各部分知识进行联系,这样地理知识就不会显得那么杂乱无章。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中地理常识积累:海浪》,我们一起从这部分知识点开始进行思考。

海浪的形成和水质点的振动是分不开的,海洋中水质点作周期性振动并在水内传播,就形成了海浪。那么海浪中水质点是怎样振动的呢?实际观测表明,在水深大于波长的情况下,局部海域受到外力的扰动,会使水质点脱离静止时的位置,但在重力或表面张力作用下,水质点又力图恢复到平衡位置,从而引起水质点振动。这种振动是以各水质点的平衡位置为中心作近似匀速圆周运动的。沿波向,相邻水质点的运动半径和角速度都相同,只是后一个水质点比前一个启动要慢一段时间。这样,在同一时刻,水质点位于不同的位相上,这些水质点的连线就构成一定的波形,经过某一时刻后,每个水质点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移动相等的一段距离。把这些不同位相的水质点再连接起来,仍保持一定波形。由此可以看出,波浪只是波形在传播,而水质点只以平衡位置为中心作匀速的圆周运动。水质点振动一周的时间是波浪的周期,即两相邻的波峰(或波谷)经过同一点所需要的时间。

引起海浪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属于外力范畴。例如,由日、月引潮力引起的波动称为潮波,由风引起的波浪称为风浪,由水下地震引起的波浪称为地震波浪等。海浪中以风浪为最常见。有风浪、涌浪和海洋近岸波三种类型。通常波长为几十厘米至几百米,周期为5-25秒,波高几厘米至20多米,特殊情况下波高可超过30米。风浪指风直接推动的海浪,会同时出现许多高低长短不等的波浪,波面较陡,波峰附近常有浪花或大片泡沫。涌浪是风浪传播到风区以外的海域中所形成的波浪。它具有较规则的外形,排列比较整齐,波峰线较长,波面较平滑,略近似正弦波。在传播过程中,海水的内摩擦作用使能量不断减小。海洋近岸波指风浪或涌浪传播到海岸附近,受地形的作用改变波动性质的海浪。随海水变浅,其传播速度变小,从而波峰线弯转,渐渐和等深线平行,波长和波速减小。在传播过程中波形不断变化,波峰前侧不断变陡,后侧不断变缓,波面变得很不对称,以至于发生倒卷破碎及在岸边水体向前流动的现象。

点击查看:更多高中地理常识分享

世界最大风浪常发生在南半球的西风带海区,那里三大洋连成一片,海区辽阔,具备形成大风浪的条件。风浪的大小取决于风速、风时、风区三个因素。风时是指风作用时间的长短,风区是风作用的区域。风浪是沿着风向传播的,风区越大,风浪也就越能得到发展。在小小的池塘里,尽管风速再大,风时再长也不能掀起滔滔巨浪,就是因为池塘水面小,波浪形成后很快就传到对岸破碎了。风浪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内部涡动摩擦消耗的能量和从风摄取的能量达到平衡,波高不再增长,但波长和波速仍在继续增加,因而风浪变得越来越平坦。

上述内容就是《高中地理常识积累:海浪》,相信大家在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点后,我们的知识储备会更及完善,从而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地理问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936312.html

相关阅读: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